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武汉初中生道德脱离在父母教养和网上过激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06-15 01:36

  本文选题:道德 + 因特网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07期


【摘要】:目的探讨初中生道德脱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上过激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上网过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道德脱离问卷(MDS)、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问卷(SAID),对武汉市某初中随机抽取的44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的道德脱离水平和网上过激行为均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初二得分均高于初一(P值均0.05);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网上过激行为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与道德脱离均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父亲温暖、母亲温暖与道德脱离呈负相关(P值均0.05);道德脱离与网上过激行为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道德脱离在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母亲拒绝与网上过激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分别为27.01%,19.35%,12.86%。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上过激行为的影响是通过道德脱离的部分中介作用实现的。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moral disconnection between parental upbringing and online exces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adolescents' internet excesses. Methods A sample of 444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Wuhan were investigated by simpl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EMBUU, moral disengagement questionnaire (MDSU), and adolescents' online deviant behavior questionnaire (Sid). Results there were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in moral disconnection level and online exce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cores of boy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girls, the scores of grade two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 = 0.05), the father refused, the father overprotected, and the mother refuse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ver-protection of mother and excessive behavior and its dimensions on the Internet (P = 0.05), between father's refusal, father's overprotection, mother's refusal and moral disconnection (P = 0.05), and the warmth of father.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ther's warmth and moral disconnection (P = 0.05),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ral disconnection and online excesses and their dimensions (P = 0.01). Moral disconnection is partly mediated between father's overprotection, father's refusal, mother's refusal and online excesses, and the ratio of intermediary effect to total effect is 27.01 / 19.350.12.86. Conclusion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on online exce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partly mediated by moral disconnection.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XLX007) 华中师范大学专项项目(2010JC005)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自选项目(985ZX11)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泽俊,王自强;大学生过激行为浅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贾晓明;关于青少年过激行为的心理分析[J];心理与健康;2004年02期

3 杜维彦;大学生群体过激行为社会心理分析[J];求索;2004年11期

4 孟昭瑛;青少年过激行为的心理分析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03期

5 张敏生;;大学生过激行为的心理调控策略[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廖苇;;大学生过激行为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02期

7 路兴;龚波;张杰;;转型期大学生过激行为的社会诱因作用机制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6期

8 马娟;;研究生生命过激行为分析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0年05期

9 李喜和;冯浩;;当代大学生过激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敏生;;大学生过激行为心理机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伟;苏永华;;中职生过激行为研究与矫正[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建杰;;“软着陆”在学生过激行为中的运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王莉;邹泓;;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网络成瘾与日常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雷雳;马晓辉;;青少年网络道德态度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孟文卓;;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大学的补救措施[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毅;;对我国自杀危机事件的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赵燕明;赵淑琴;娄云;;心理护理在危机干预中的应用[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学军;应届生“心病”就诊增一成[N];北京人才市场报;2011年

2 黄敏;英国超过一成儿童缺乏社交能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张钊;男人是否“好斗”,答案写在脸上?[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玉玺;一眼可看出男人是否“好斗”[N];大众卫生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郭铭;要多了解孩子的心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通讯员 陈佼琳;中国青岛人才市场推出员工心理健康诊断服务[N];中国人事报;2010年

7 北京慧源心理中心 李玲;警惕网聊的慢性麻醉[N];健康报;2007年

8 常生;不能忽视的心理辅导[N];中国邮政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魏陈静;失恋后为何更爱对方[N];北京科技报;2005年

10 记者 张原;天津市政协倾情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蕊;网络“人肉搜索”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D];吉林大学;2009年

2 卢锴锋;医学院大学生考试焦虑与主观课业负担和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轶;青少年网络游戏偏差行为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19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019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2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