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新课程改革文化精神的价值与构建

发布时间:2018-07-14 09:42
【摘要】:新课程改革文化精神是指新课程改革文化的实质与要旨,主要包括对人的看法和价值的重新认识,提高人的主体性和彰显独立人格;对知识的再认识,重新界定知识;完善对教育的体认等方面。新课程改革文化精神构建的价值在于重新认识教育中的"人",重新定位知识,再认识教育规律以及彰显教育公平等。但是,新课程改革文化精神构建却遭遇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一元性、教育行政化的强势存在、功利主义文化大行其道等因素制约。为此,必须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教育的去功利主义,正确处理课程改革中的多元文化,形塑契约文化,建立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支持系统以及参与课程改革人员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Abstract]: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fers to the essence and tenor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ulture,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re-understanding of people's views and values, the enhancement of human subjectivity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he re-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knowledge.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lies in the re-understanding of "human" in education, the reorientation of knowledge, the recognition of educational laws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etc.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encountered the unitary nat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the strong existence of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e prevailing utilitarianism culture and other factors. Therefore, we must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deutilitarianism,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shape the contract culture. To establish a cultural support system in which the masses participate widely, and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self-improvement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个性化、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1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3.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华;;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教师观[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吴永军;;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8期

4 刘家访;;课程改革“唯西方化”倾向质疑——兼论我国课程改革十年的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5 耿改智,杨亮才;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文化建设[J];理论月刊;2004年04期

6 王南n\;侯振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何以可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7 吴兰书;;推动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J];理论与当代;2011年09期

8 钟启泉;;从“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课程领导”的困惑与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7期

9 邵泽斌;;教育改革的专家风险[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10 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于芳;;由英语习语、谚语看中英文化差异[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糜洛施;曹明富;;课堂教学有效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基于新课程语文学科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3 张爱琳,张爱文;论英汉思维方式差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李水春;;浅谈高职院校英语生命化课堂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0年12期

5 李小华;;浅析中西宗教差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付娜;刘茜;;道家美学思想对教学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7 顾朝阳;;关于个性化的语文教学[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8 何张毅;;注重生活实践 展示写作个性——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潘小明;;生成性数学课堂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10 熊明川;;汉语的生命意蕴与语文教育的生命生成本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罗玉达;;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社会学解读[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曾昭皓;李卫东;;思想政治教育维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核心能力构建为体系的学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雪松;“战国策派”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径言;教师课程领导学校场域与专业基质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华忠;善的支撑[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辉;初中数学教学与交互白板有效整合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水英;校长课程领导力与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哈琴;双语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双乔;“高级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工作之调查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献华;通过实践反思改进高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仙伟;高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玉亭;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钱丽华;新课程视域下的高中历史生成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罗玉云;化学“三维目标”整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容中逵,刘要悟;民族化、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全球化——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参照系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2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张琳;;现代性:规范、反思、建构——对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思考[J];江海学刊;2006年01期

4 张民生;校长的课程领导[J];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09期

5 马健生;教育改革阻力的利益性质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2期

6 朱永新;;教育改革必须问计于民[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12期

7 吴康宁;;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特殊场域[J];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8 朱成科;;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哲学反思——关于“新课程改革”三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10期

9 庄西真;;利益分化时代的教育改革——一个拟议中的教育社会学论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22期

10 吴康宁;;地位与利益:教师教育改革的两大制约因素[J];当代教师教育;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戈;;关爱生命 关照心灵 关注成长——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3年Z1期

2 邬秀娟 ,禹红;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辽宁教育;2004年Z2期

3 张景凯,王德全;浅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J];鸡西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李宁,张贤蓉;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05年01期

5 孙铁石;教育行政部门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直接推动者[J];吉林教育;2005年06期

6 周新宏;;让教育科研成为课程改革的助推器[J];学习月刊;2006年04期

7 曾瑜;王德清;;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契机[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8 袁宇;黄绪富;;教育价值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异化及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6期

9 郭秀敏;李世改;;“三维目标”由“应然”走向“实然”——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Z1期

10 武汉市第32中学课题组;张梦君;蔡葵;张新;;新课改下教师专业素质“校本研修”机制研究[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新课程下教师争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况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周原;;实施校本教研策略,促成教师成长[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6 陈书;邱笑宸;;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问题较多 规范教材改革刻不容缓[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8 解国柱;;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积极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9 张素明;;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举行2004年学术交流大会[A];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专辑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记者 宋馨;省政府督导组莅临我市检查规范办学行为和新课程改革工作[N];周口日报;2009年

3 本刊记者 冯平;新课程改革带来新变化[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4 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教师 王启智;浅谈“把课堂还给学生”中存在的问题[N];陇南日报;2008年

5 常玉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素质[N];吉林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滢;如何让教师更幸福些[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袁诚 袁玉花;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困惑及思考[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让我们敲响新课程改革的钟声[N];黄石日报;2006年

9 屈兑梅;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N];陇南日报;2010年

10 俞中续(作者系古浪县干城学区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N];甘肃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2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3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姜荣华;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价工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承敏;教育随笔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6 晋银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丹儿;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统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歆;苏州初中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蔚;新课程视野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万海堂;新课程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罗金凤;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史品南;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文化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显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孔令桐;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红梅;新课程下学生质性学业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熊盛才;基于网络环境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21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21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c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