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教育政策行动:解释与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18-07-27 15:19
【摘要】:教育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释国家为何采取特定的政策行动或计划而非其他方案。然而在公共政策研究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解释社会行动不论在理论视域还是研究取向上,均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至激烈的争论,其中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因果解释与由阐释理论而衍生的意图解释之间的对立最为明显。。即使在意图解释模型内,现象学派、理性选择理论与功能主义等视域的分歧亦颇为明显。。当教育政策研究者尝试解释国家对特定政策所采取的行动或计划背后的原因与理由时,对现存众多解释模型的分歧与争议往往无所适从。本文旨在对上述各种解释模型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加以梳理及评论,并尝试整理出一个较为综合的分析架构,供从事教育政策研究以及公共政策研究的工作者参考。
[Abstract]:An important purpose of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is to explain why countries adopt specific policy actions or plans rather than other programs. However, in the field of public policy research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here are serious differences and even heated debat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action in both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ausal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logical positivism and the intention interpretation derived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theory is the most obvious. Even in the model of intention interpreta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henomenological school,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functionalism are quite obvious. When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ers try to explain the reasons and reasons behind the action or plan taken by a country to a particular policy, the differences and controversies over the existing explanation models are often at a los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and comment on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basis of the above explanatory models and to try to sort out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reference of researchers engaged in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research.
【作者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
【分类号】:G40-01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瑞,宋广文;依法治教背景下教育政策的价值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年03期

2 贾莉莉;南非出台新的国际教育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3 吴成军;中国教育政策若干问题浅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4 王钢城,张军;从理想到实践: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演进[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0期

5 贾莉莉;澳大利亚出台新的国际教育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6 刘丽媛;影响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4年21期

7 刘世清;;论教育政策伦理的内涵、结构与意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05期

8 江红霞;;简论教育政策制定中人的有限理性[J];教学与管理;2006年09期

9 胡春梅;;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之新视角:机制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10 石火学;;和谐社会建设中教育政策伦理的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德维珂·科拉罗;胡咏梅;梁文艳;;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概念、作用、系统框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3 刘继和;米佳琳;陈芳芳;;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能源教育政策及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田静;施江滨;;美国教育政策中“农村”概念界定的应用与问题[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齐红深;;试析历代教育政策对满族教育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Gerard Postiglione;;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翟巧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秦行音;;英国工党教育政策的简要历史变化及新工党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程细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谐社会教育政策的价值追求[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建忠;;赞比亚独立以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及若干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庞学光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科院教育决策与发展研究所;加强教育政策执行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田虎伟;评论教育政策的创新之作[N];新闻出版报;2000年

3 周洪宇;建议成立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张以瑾邋张圣华;为了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赵改荣;教育政策惠于民[N];新乡日报;2013年

6 王心禾;那些教育政策不能跳过的程序[N];检察日报;2013年

7 政治及公共管理学者 阮思余;教育政策要接地气[N];东莞日报;2013年

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刘复兴;审视教育政策的一个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张瀛 张天雪;教育政策彰显民生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公众对教育政策关注度较高[N];文汇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园园;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凡;教育政策执行的网络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智超;教育政策执行的滞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庆蓬;教育政策评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永坤;教育政策公平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博;多层治理语境中的欧盟教育政策[D];厦门大学;2008年

2 乔卫丽;关于教育政策学科名称歧义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邵岚;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成;教育政策与决策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葛军;教师教育政策历史考察与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董田甜;中国教育政策实施评估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葛安娜;从“减负”反观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建军;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征徽;政府推进素质教育政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10 吴妆容(NGO TRANG NHUNG);越南教育政策变革之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48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48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e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