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改革的经验与行动策略:公共政策过程的视角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globalization era,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30 years.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ttribute this achievement of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the so-called "Chinese model", and have carried out a great deal of experience summing up and discussing.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mong which there are some experiences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Based on a policy process perspective,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includes: "top-level promotion" and "top-down interaction" of "exploratory" educational reform pilot work; "brainstorming" and "open door" of "consensus" educational reform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Project governance" "Planning" educational reform strategic arrangement with "goal governance". Education reform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At present,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has stepped into a "deep water area". Multi-stakeholders are playing a complicated and sharp game around education reform, different departments, categories, types, fields and levels. The regional education reform involves the interests competition,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policy, and also involves the deep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other fields. We need to fully recognize the complexity and difficulty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our country, and form the action strategy of "trinity" in the form of systematic control, coordinated reform and rule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国霖;教育法治化的内涵要素[J];教育评论;2001年03期
2 吴康宁;;理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3 薛明扬;;先行先试,为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探索道路——谈教育部、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J];人民教育;2010年12期
4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猛;;地方政府研究的三种路径:特征、优缺点及研究应用——兼评社会学近年来对中国地方政府的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黄世界;程兆豪;;试论城乡统筹背景下国家与地方博弈的三重逻辑[J];东南学术;2012年05期
3 丁冬;郑风田;;我国农村沼气池建设和使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贵州丹寨县130村的调研分析[J];西部论坛;2013年02期
4 马良灿;王一帆;;基层政权组织行为的制度逻辑——基于一项文献研究的考察与评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黄祖军;陈长虹;;项目制下基层治理风险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茹婧;;基层治理技术的选择——基于国家权力与资源的视角[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丁冬;郑风田;;我国涉农资金使用效率现状研究——基于全国、省级、县级三个层面的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2013年10期
8 叶敏;熊万胜;;“示范”:中国式政策执行的一种核心机制——以XZ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04期
9 朱圣明;;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成因及其治理[J];观察与思考;2014年01期
10 臧雷振;徐湘林;;政府质量:国家治理结构性指标研究的兴起[J];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庆明;身份产权变革[D];吉林大学;2011年
2 熊万胜;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秦海燕;资源约束、利益网络与“老板”村干部[D];吉林大学;2012年
4 姚茂华;生态乡村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黄锐;国家、户族与农民:1952-1966年关中地区的村落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波;论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法律保护[D];广东商学院;2011年
2 刘璐;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与使用法治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胡泽蕙;我国高等学校管理法治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苏延骏;教育公平的法理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韦京;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德育发展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元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法律分析[D];苏州大学;2004年
7 鲁娅妮;当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应有的价值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丁皓;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9 滕振珍;公立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李爱珍;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师生法律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峰;;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生存逻辑与运作逻辑[J];调研世界;2008年03期
2 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J];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01期
3 张向达;三种政府寻租行为[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23期
4 陈硕;;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自主权与公共品供给[J];经济学(季刊);2010年04期
5 郭占锋;;走出参与式发展的“表象”——发展人类学视角下的国际发展项目[J];开放时代;2010年01期
6 余敏江;梁莹;;政府利益·公共利益·公共管理[J];求索;2006年01期
7 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 兼论“项目治国”[J];社会;2012年01期
8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年03期
9 郭于华;;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年06期
10 渠敬东;;坚持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相结合的学科视角,处理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大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A];2008中国改革论坛——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范子英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张晓山;[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3 王晶;[N];中国经营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佳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机遇[J];湖南教育(中);2010年08期
2 李姗姗;;教育改革之灯塔——《学会生存》之旨归[J];新教育;2010年12期
3 张忠富;培养创造力是职工教育改革的灵魂[J];成人教育;1983年04期
4 明睛;日本中曾根首相的“教育改革七条设想”[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5 滕健;;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教育改革(摘要)[J];教育探索;1985年02期
6 ;普通教育改革应分步进行[J];湖南教育;1985年03期
7 潘伯庚;;从整体着眼进行普通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浅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8 张大敏;巨大的变化——正在达拉斯进行的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87年03期
9 杨玉庆;转变教育观念初探[J];教育探索;1987年04期
10 颜兴源;;温州经济格局与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学校与费尔霍普学校之比较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周伟业;;教师网络素养与教育改革调查报告——以艺术教师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4 欧阳军;;网络文化与教育[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冬梅;郭荣华;陈海云;张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现状与思考[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陈时见;;雷沛鸿教育改革论的宏观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荐;;国际化视野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践行友善用脑的思考[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几位专家对教育改革的看法[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10 张淑细;;日本教育督导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建华;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宋全政;没有回头路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天富;科学发展种好教育改革“试验田”[N];重庆日报;2009年
4 张晓晶;期待新一轮教改带来新希望[N];闽西日报;2009年
5 王继红 记者 海涛;五华区教育改革再推新举措[N];昆明日报;2009年
6 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改革与发展业绩喜人[N];新疆日报(汉);2009年
7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陈安丽;一项具有创意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丰捷;2009教育改革与民愿同行[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严志亮;市政协召开委员约谈会共话教育改革和发展[N];金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赵庆国;“技工荒”再敲教育改革警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丽;教育改革代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6 康永久;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8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9 戴一中;台湾师资培育变革与当时社会背景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秦臻;比较视阈中的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贺娟;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戴林;新世纪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学;2008年
5 王亚波;论我国经济转型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效应[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与借鉴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王秀艳;论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向岩兵;论经济改革对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玉洁;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勇;邓小平教育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11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21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