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子女教育对韩国妇女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8700户家庭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8-08-30 11:54
【摘要】:文章基于韩国8700个家庭的调查数据,采用二阶段logit模型针对丈夫收入和子女教育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进行测算。研究结果显示,一般婴幼儿子女具有降低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效应。丈夫高收入时,高年级子女具有降低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效应。丈夫低收入时,子女教育费用支出具有提高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效应。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8700 families in South Korea, a two-stage logit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husband's income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on the labor supply of married wom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hild has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labor supply of married women. When the husband is in high income, the children of senior grade have the effect of reducing the labor supply of married women. When husband's income is low, the expense of children's education has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he labor supply of married women.
【作者单位】: 首尔国立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基金】:2012年度韩国国家研究基金首尔国立大学国际经济学者教育研究事业团项目(BK21)
【分类号】:G531.26;F249.31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艳波;;从“奥肯定律失灵”看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7期

2 李杨;;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的机遇抑或挑战[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3 李金龙;郭凌燕;;应对未来人口结构危机的若干新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4期

4 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8年04期

5 徐晟;;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国际收支的传导机制:中国人口红利的削减与国际收支双顺差[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6 吕冰洋;禹奎;;我国税收负担的走势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J];财贸经济;2009年03期

7 张彬斌;;新中国60年人口发展轨迹:兼谈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8 郑谦;奚雷;;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张京祥;陈浩;;中国的“压缩”城市化环境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6期

10 漆莉莉;"人口红利"期的财政政策[J];财政研究;200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杨红强;中国木材资源安全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杨俊;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投入行为及其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苗红军;中国城镇职工推迟退休年龄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伟伟;外资代工模式下本土企业升级的市场环境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朱秋琪;人力资本促进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赵书男;健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4 田步伟;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孙超;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任云;中国人口结构转型与政府教育投入[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易会俊;2010-2020年浙江省劳动力供求预测[D];浙江大学;2011年

8 郑程;教育—就业结构与就业—产业结构双联动:缓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新视角[D];浙江大学;2011年

9 戴心悦;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鑫;红利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规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忠;郭松山;;失业保险对失业者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证据[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姜华东;;人力资本分层与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J];经济问题;2007年09期

3 刘国平;褚玉静;;“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0期

4 万相昱;张世伟;;我国城镇居民劳动参与率状况与成因——基于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张小兰;马慧肖;;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6期

6 许德友;;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一个基于中小企业理论和中国现实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年05期

7 成得礼;;中国沿海城市成长型城中村原住民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研究;2008年02期

8 王莹;;论我国的就业问题与税收对策[J];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姜华东;;“民工荒”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J];开放导报;2007年03期

10 农民工城市贫困项目课题组;李善同;;农民工生活状况、工资水平及公共服务:对北京、广州、南京、兰州的调查[J];改革;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永江;;中国民工荒的原因与对策[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2 曹阳;;就业压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渐进性[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3 陈钊;陆铭;吴桂英;;经济转型中的婚姻家庭与女性就业:对相关事实的经济学理解[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姚先国;谭岚;;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参与决策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5 乐国军;;新农村建设与长三角农民工权益保障[A];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论文集[C];2006年

6 吕昭河;陈瑛;徐晓勇;;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研究——基于地区差异的面板数据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忠云;;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制度障碍与保障机制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前言[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冯金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10 王军英;朱晶;;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研究[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舒瑜;解决国际人才子女教育后顾之忧[N];深圳特区报;2008年

2 赵慧邋罗晶;农民工三愁:福利、社保、子女教育[N];中国财经报;2008年

3 记者 庞东梅;“用工荒”再现意味着什么?[N];金融时报;2010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业安;决策背后的网络力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郝玲;重视劳务输出负面影响[N];中国企业报;2007年

6 龚丹韵;究竟谁来决定劳动工作时间?[N];解放日报;2008年

7 朱耘 张一君 董 娟;到华尔街“捡”人才[N];经济视点报;2008年

8 文心;提高产业工人工资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意义重大[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周业安;低工资提升之道[N];中国经营报;2010年

10 记者 雷汉发邋通讯员 傅春秘;秦皇岛40项新举措保障农民工权益[N];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妍;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解析[D];西北大学;2010年

2 王秋实;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供给效应:结构视角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丹;过度就业形成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付伯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罗贵发;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牟新云;基于需要理论的进城农民工行为分析与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赵海;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袁乐平;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理论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何亦名;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媛;已婚女性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汝虎;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供给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林晓炜;最低工资制度的劳动供给效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徐凤丽;税收对就业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5 谢石;新疆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6 方琦;城镇居民劳动参与率状况与成因[D];吉林大学;2007年

7 方维维;家庭结构对已婚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3年

8 喻磊;浙江省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俞越;劳动供给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3年

10 伊立夫;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福利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12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212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c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