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清末简易识字学塾的兴办

发布时间:2018-09-17 07:31
【摘要】:清末,出于工具理性下对文字适用性的认知,民族主义诉求下保存民族文化、开启民智的渴求以及"预备立宪"选民资格的考虑,士大夫精英及清王朝开始关注下层民众的识字问题。从1908年起,清王朝开展了简易识字学塾运动。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到催促、考核各省的实际运作,无不交融着国人的文化理想与政治理想。虽然地方政府在实行该政策时表现出了一定的急进性,在上报成果时出现了弄虚作假之现象,但是,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积极的运作举措、较大的办塾成果无不给后世以启发。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e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writing under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e preserv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demand of nationalism, the desire of the people for wisdom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preparing for constitutionalism" voters' qualifications. The literati elites and the Qing Dynasty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literacy among the lower classes. From 1908, the Qing Dynasty launched a simple literacy school movement. From the promulgation of simple literacy textbooks to the urge to examine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provinces, they all blend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deals of the people. Although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shown some rapid progres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nd the phenomenon of fraud in reporting the results, its profound social background, positive operation measures, and larger results of running a school have all inspired future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分类号】:G529;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国;杨天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识字运动浅论[J];民国档案;2008年04期

2 王东杰;;“声入心通”:清末切音字运动和“国语统一”思潮的纠结[J];近代史研究;2010年05期

3 陈德军;南京政府初期的“青年问题”:从国民识字率角度的一个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桑兵;;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10期

5 汪林茂;;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上)[J];学术月刊;2007年10期

6 汪林茂;;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下)[J];学术月刊;2007年11期

7 王东杰;;一国两文:清季切音字运动中“国民”与“国粹”的紧张(上)[J];学术月刊;2010年08期

8 王东杰;;一国两文:清季切音字运动中“国民”与“国粹”的紧张(下)[J];学术月刊;2010年09期

9 王建华;;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识字运动[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02期

10 汪林茂;;工具理性思路下的清末文字改革运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2 郭绍敏;;清末宪政改革中的地方自治——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J];北方法学;2007年02期

3 曹莉萍;重商主义和天津商会[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董凌;;湘、淮军团与晚清政局[J];沧桑;2008年02期

5 杨齐福;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文化的转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张昭军,徐娟;文化传播与文化增殖——以《泰西新史揽要》在晚清社会的传播为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蔡亮;;近代东京、上海铁路交通发展比较[J];都市文化研究;2007年02期

8 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J];法学家;2010年06期

9 刘霆;;“嬗变”与“疏离”——论晚清“士绅”的角色转换及其历史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8年24期

10 李彦荣;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J];民国档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丰箫;;浙江省海宁县的小学教员(1945—1949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邢巍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职能研究(1928-1937)[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益丰;三农问题视阈中企业领办农业综合性合作社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赵国壮;从“自由市场”到“统制市场”:四川沱江流域蔗糖经济研究(1911~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明;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D];上海大学;2011年

6 谢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8 丁德昌;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2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4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超;清末文字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耿宪文;时局与边政[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丽;清末湖北州县教育改革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中祥;近代江南市镇权力中心的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阳;清末民初苏州士绅的转变与坚守[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爱丽;咸丰年间河南联庄会抗官风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宇明;清末文字改革家的方言观[J];方言;2002年03期

2 吴元康;;胡适史料补阙[J];民国档案;2006年04期

3 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语”——章太炎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论争(1906—1911)[J];近代史研究;2008年02期

4 崔树民;论民初教育界的进步知识分子[J];晋阳学刊;1987年04期

5 徐中玉;回忆我的大学时代——读过山东、四川、中央三个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才毕业[J];学术界;2001年03期

6 李宇明;清末文字改革家论语言统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7 王东杰;;从文字变起:中西学战中的清季切音字运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柯继铭;;理想与现实:清季十年思想中的“民”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威;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的妇女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3期

2 万琼华;;在女性与国家之间——20世纪初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构与碰撞[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2期

3 韦步轩;;民族主义视野下的桂林抗战戏剧运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8期

4 郑丽丽;郭继宁;;清末留日学生报刊生发的激烈民族主义[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周石峰;;学生民族主义之效度与限度——以1935年“学生国货年”为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6 范翠红;;清末大众政治参与研究——以1901至1905年的拒俄运动为考察中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任慧群;;“病态群理”与“新旧调和”——重读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J];邢台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王才;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民族主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9 王桧林,,朱汉国;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视野──评西村成雄《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10 虞文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J];历史教学;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家有;;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宣传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谢国兴;;民族主义的纠葛与两岸危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3 李小尉;;抗战初期中国知识界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元隆;;辛亥时期江浙留日学界对近代国家观念的播扬[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5 刘小中;;论五四运动前夕的瞿秋白[A];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0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廷湘;;重释五四运动发生的观念基础[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沈建中;;关于章太炎“反赤”——以民族主义为中心的历史考察[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8 李洪珍;;“民族主义”旗号下上海总商会的解散[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9 蒋海波;;纪念孙文诞辰130周年——“孙文与华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10 林其锬;;孙中山“建设一大中华民族”的理想与廿一世纪华族的团结和联合[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学常;“转型时代”的民族想象与文学表达[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罗厚立;国家与世界:五四时代读书人的徘徊[N];南方周末;2008年

3 陈于武;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陈璇;辛亥革命前夜,桂林的文化运动风起云涌[N];桂林日报;2011年

5 王续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民族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理论与沦陷区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杨彦华;纵论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N];中山日报;2011年

7 韩宝平;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第一人[N];中国档案报;2005年

8 庚新顺 刘绍卫;国统区抗日救亡的光辉旗帜[N];广西日报;2005年

9 彭武麟;从理论创构到政治实践[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熊芳亮;“民族主义”还是“国家主义”?[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3年

4 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D];复旦大学;2005年

5 柯继铭;20世纪前十年思想史中的“民意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熊剑峰;20世纪初民族主义视野下的《外交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陆玉芹;庚子事变中被杀五大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王淑琴;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的兴起[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潘喜颜;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庆云;试论刘师培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于牧;民国自然科学与民族主义[D];武汉大学;2005年

3 于长江;清帝国的崩溃与“中华民族”称谓的起源与演绎[D];浙江大学;2010年

4 田伟国;论胡汉民早期的三民主义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晶;拒俄运动中新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话语构建[D];浙江大学;2008年

6 张伟然;暹罗华侨教育与民族认同(1912-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冯克学;波兰亡国史与晚清民族主义书写[D];南京大学;2012年

8 李洪珍;政府和民众之中间地带:上海反日会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谭秋霞;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吴稚晖的民族主义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洪武;民族主义与领事裁判权——以法权会议为个案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245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245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9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