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主体性建构的教师发展
[Abstract]:Human subjectivity is the root of human existence, and human development is human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Teacher subjectivity is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eacher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subjectivit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elf-sufficiency and giving, the unity of autonomy and action, and the complementation of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It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and quality of teacher development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eachers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subjectivity. The strategies of teacher development based on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include: cultivating the subjectivity and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subjective motive forc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the subjective mechanism to promote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so on.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项目“西北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问题与破解政策体系研究”(CGA130159)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SKQNGG13006)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袁贵仁;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J];河北学刊;1988年03期
3 肖正德;;论生态取向教师学习内容的层级设计[J];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4 伍叶琴;李森;戴宏才;;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与主体性回归[J];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5 徐文秀;;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6年06期
6 杨小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建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黄耀红;周庆元;;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反思与理念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7期
8 陈雨亭;;教师自我的发现与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丽霞;马光明;杨保利;;新产品工厂综合症及解决途径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18期
2 盛小平;吴菁;;知识管理流派浅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01期
3 张兆芹;;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之辨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4 郭星寿;从资源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论考察[J];图书与情报;2000年01期
5 顾乐进;文献揭示与知识组织[J];图书与情报;2003年05期
6 李亚梅;;当代知识管理的认识深化及其研究趋向[J];图书与情报;2006年02期
7 由长延,徐初友;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的一场革命[J];商业研究;2002年16期
8 项国鹏;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实施策略[J];商业研究;2003年19期
9 董卉娜;;知识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活动[J];商业研究;2010年06期
10 赵丽丽;翟洪强;穆小丽;;交互主体视域下德育师生关系困境及其超越[J];才智;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党跃武;;从知识交流到知识管理——新知识交流论纲[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国利;;媒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模式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张陆;吴永忠;;对隐性知识的再认识:从知识转化到知识循环[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王培林;;组织学习推动企业知识创新运行[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黄强军;李山林;;“语文课程语言知识内容”辨正[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高彬彬;黄济民;;基于平衡记分卡和主成分分析法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于洋;;资源与能力:企业成长理论的分歧与误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徐鸣;;论企业中的虚拟资本及其管理创新[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张生太;武兆岭;;社会资本对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高彬彬;黄济民;;基于平衡记分卡和主成分分析法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登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江庭谊;知识管理、企业文化与组织效能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赖芨宇;基于知识挖掘的企业管理集成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蒋秀娟;组织学习文化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张海生;我国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韧;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华菁;以提升绩效为目标的军队科研机构现代信息管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万觉鸣;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尹涛;知识管理在工程咨询项目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帅敏;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邹丰强;医院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丁容;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10 倪琳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务教学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2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4 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过程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03期
5 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年08期
6 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7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8 肖正德;;生态取向教师学习方式变革:时代境遇与实践路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11期
9 王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02期
10 吴振东;;试论教师在职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J];职教论坛;2006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浙江省上虞市百官中学 吕勇;[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仁忠;论人的主体性确立的社会经济前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浩斌;王飞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性建构原则[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邹俊;张军生;;学生的主体性建构贯穿于自育过程[J];中国市场;2008年26期
4 高岸起;;论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霄;;对我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主体性建构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6 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1期
7 沈亚生;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理论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06期
8 刘森林;从抽象主体性到科学主体性[J];求是学刊;1992年04期
9 韩民青;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J];江海学刊;1995年06期
10 简成熙;;理性与主体性的多元思考:从现代到后现代[J];求是学刊;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婕;;浅谈农村公共产品与农民主体性[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总编辑 秦朔;重新想象中国:现代性与主体性的交融[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2 书时;重视农村妇女在养老中的主体性建构[N];中国妇女报;2012年
3 王曰美;孔子关于人的主体性建构理论[N];邵阳日报;2012年
4 陈振华;看许辉且行且远[N];中华读书报;2012年
5 张剑;《刮痧》、另类文化与他者伦理[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楼育萍;主体性的对话性构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田宇;主体性建构写作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桂花;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及其主体性建构[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4 于秀艳;“主体性”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春香;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主体性建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德林;主体性的神话与消亡[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冯伟;论彼得·谢弗剧中暴力与主体性建构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2年
8 张恒良;《小镇畸人》中畸人失语的原因探析[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69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26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