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走向“后概念重建”的课程研究——以后结构女性主义课程史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18 10:39
【摘要】:"后概念重建"是描绘新世纪北美课程研究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向的一种尝试,指的是课程学者在概念重建运动逐渐远去之后面对新一轮专业危机所做出的理论应答。它的意义需要通过梳理它和概念重建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本文选取后结构女性主义课程史作为后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实例进行考察,阐释了"后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多个子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及"后"理论的全面渗入。
[Abstract]:"Post-Conceptual Reconstruction" is an attempt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curriculum research in North America in the new century. It refers to the theoretical response made by curriculum scholars in the face of a new professional crisis after the gradual departure of the conceptual reconstruction movement. Its significance needs to be grasped by com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conceptual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post-structural feminist curriculum history as an example of the post-concept re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nd explains the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concept reconstruction" curriculum research. That is, the cross-fusion of many sub-fields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filtration of the "post" theor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汪霞;;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屠莉娅;;课程研究的学科化与国际化:一个领域的智力突破及其可能的未来——威廉·派纳教授访谈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12期

3 威廉·派纳;张文军;陶阳;;公立学校教育的“终结”和范式转换——美国课程研究的境遇与回应[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文彬;孙玲;;课程研究领域中概念重建运动的新近发展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2 屠莉娅;;课程改革与政策生态之关联——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3 和学新;乌焕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内容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4期

4 吴刚;;奔走在迷津中的课程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04期

5 廖辉;;交往与对话:我国课程理论的主体性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28期

6 卢晓梅;;对当代知识观转型与课程变革的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9期

7 王爱华;;概念重建主义与当代课程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陈爱民;;后现代视域中的ESP教学模式发展探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郭和军;张秋霞;;“理解课程”对教师理解课程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26期

10 郭少东;;现代课程研究异化现象的诊断[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屠莉娅;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龙安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D];西南大学;2013年

5 王飞;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徐冰鸥;阿普尔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7 湛玉钊;反思与建构[D];西南大学;2013年

8 何茜;美学取向课程探究[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鹏辉;当代美国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型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姚林林;幼儿园课程建设现存问题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爱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石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孟峰印;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高丰烽;回归性课程理念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彩彦;美学取向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8 叶凡;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启亮;走进“田野”:课程研究理论化趋向的改造[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11期

2 马云鹏,吕立杰;近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3 佐藤学;钟启泉;;课程研究与教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09期

4 汪霞;现代课程研究及其方法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5 周文和;“不能”还是“不为”——对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研究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11期

6 袁宗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3期

7 石艳;;课程研究中的社会史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2期

8 魏成;;如何确定课程研究的取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1期

9 张芙蓉;李远蓉;徐秋云;吴梅;;课程研究多维谐同模式建构[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高天明;;课程研究的范式:本土化与中国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姜美芬;;“0-3岁婴幼儿智力智慧培育的课程”模式探寻[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陈国安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N];中国教师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黑龙江 王锐;网上谈课改[N];电脑报;2003年

4 潘玉娇;南京基础教育“秋收”盘点[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鹏辉;当代美国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型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未然;高中数学与其他理科整合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田;陕甘宁边区学校教育课程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39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339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5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