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徐州汉文化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是徐州先民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承载了两千多年来徐州地区重要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信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对徐州汉文化实施有效教育,进行有效传播,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传统的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多是以传统媒体为载体,内容保守,形式单一,远远满足不了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现实需要。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大大拓展了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其形式,对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促进作用明显,为提升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效果、为促进徐州汉文化事业的当代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汉文化教育与传播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实验验证等方法,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徐州汉文化及汉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等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基本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走向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适合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各种可能性,提出了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基本思路和运行模式。本研究还建立了汉文化教育与传播微信平台,选取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验证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在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中的明显作用,从而证明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推进徐州汉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施路径,研究主张应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徐州汉文化的教育与传播。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 汉文化 教育与传播 微信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2
- 1.1 研究缘起12-15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5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15-16
- 1.2.1 信息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15
- 1.2.2 教育与传播15-16
- 1.2.3 文化、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播16
- 1.2.4 汉文化、汉文化教育与汉文化传播16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0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7-19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9-20
- 1.4 研究目的20
- 1.5 研究方法20-21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21-22
- 2 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现状研究22-45
- 2.1 徐州汉文化的概况22-33
- 2.1.1 徐州汉文化的历史传承22
- 2.1.2 徐州汉文化对我国汉族文化的影响22-23
- 2.1.3 徐州汉文化的当代价值23-24
- 2.1.4 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4-33
- 2.1.5 影响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诸种因素33
- 2.2 徐州汉文化教育33-39
- 2.2.1 汉文化特色教育34
- 2.2.2 汉文化教育的参与者及其职能34-35
- 2.2.3 汉文化教育的教学资源35-37
- 2.2.4 汉文化教学资源的可视化37-39
- 2.3 徐州汉文化传播39-42
- 2.3.1 汉文化传播的目标39-40
- 2.3.2 汉文化传播中的基本要素分析40-41
- 2.3.3 汉文化传播适用的模式分析41-42
- 2.4 汉文化教育与汉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42-45
- 2.4.1 汉文化教育对汉文化传播的作用42-43
- 2.4.2 汉文化传播对汉文化教育的作用43-44
- 2.4.3 汉文化教育与汉文化传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44-45
- 3 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基础和前提45-53
- 3.1 新一代信息技术给汉文化教育与传播带来新契机45-48
- 3.1.1 网络技术的多方面发展为教育与传播带来新支撑45-47
- 3.1.2 云计算推动教育与传播思维变革47-48
- 3.2 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汉文化呈现方式的多样化48-50
- 3.3 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汉文化教育与传播新形式50-51
- 3.4 新一代信息技术特性对汉文化教育与传播效果影响51-53
- 4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实验53-81
- 4.1 汉文化教育与传播活动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选择的原则和依据53-54
- 4.2 基于微信的汉文化教育与传播过程模式分析54-60
- 4.2.1 微信的传播模式探究54-58
- 4.2.2 微信应用于汉文化教育与传播中的模式假设58-60
- 4.3 基于微信的汉文化教育与传播实验60-65
- 4.3.1 微信应用于汉文化教育与传播中的实验设计60-64
- 4.3.2 微信应用于汉文化教育与传播实验问卷设计64-65
- 4.4 微信应用于汉文化教育与传播中的实验数据分析65-77
- 4.4.1 学生测试考察点及评分标准65-66
- 4.4.2 学生得分情况分析66-71
- 4.4.3 测试结果显著性分析71-73
- 4.4.4 问卷结果分析73-77
- 4.5 微信应用于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效果分析77-80
- 4.5.1 微信应用于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网络验证77-78
- 4.5.2 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使用与满足规律78-79
- 4.5.3 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议程设置效果79
- 4.5.4 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培养理论效果79-80
- 4.6 微信应用于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的实验小结80-81
- 5 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汉文化的教育与传播的建议81-86
- 5.1 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龄段汉文化教育的实施建议81-84
- 5.1.1 小学阶段汉文化教育的实施建议81-82
- 5.1.2 中学阶段汉文化教育的实施建议82-83
- 5.1.3 大学阶段汉文化教育的实施建议83-84
- 5.2 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汉文化传播的实现建议84-86
- 5.2.1 建立汉文化资源数据库84
- 5.2.2 通过微网络宣传获更多关注84
- 5.2.3 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84
- 5.2.4 音频视频呈现汉文化艺术84-85
- 5.2.5 系统规划实现汉文化可持续发展85-86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86-88
- 6.1 研究总结86
- 6.2 本研究所做的工作86-87
- 6.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2
- 附录192-95
- 附录295-97
- 作者简历97-100
- 学位论文数据集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衍达;《信息技术系列教材·序》[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叶金霞;论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9期
3 韩朝晖;;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09期
4 齐金栓;“咬”定信息技术不放松[J];新闻爱好者;2002年12期
5 周勇,王兵;信息技术与制造企业的价值链重组[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王海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太原科技;2002年04期
7 鲁洁;利用信息技术开创 “实时经济”[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04期
8 康双珍;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1期
9 杨宣培;;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须做好四项准备[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5期
10 张治平;;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萍;;信息技术与园林绿化现代化[A];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C];2004年
2 傅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原则[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钟义信;;论信息技术[A];IEEE北京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4 杨冰;;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A];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C];2011年
5 蓝莹;;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6 戴国忠;;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7 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8 邢程;李玉梅;邵伟;余敏;吴克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9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10 张卓星;朴姬顺;;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法的探析——信息技术型学与教的方式[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黎明;2005年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会议召开[N];人民邮电;2005年
2 彭守一;浅谈信息技术在保险业中的运用[N];中国保险报;2007年
3 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小学 卢均峰;如何激发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兴趣[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轲真;信息技术为人类造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5 肖华;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N];中国电子报;2007年
6 马晓芳;信息产业部加速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立法[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胡红军;我国加快信息技术应用立法进程[N];经济日报;2007年
8 赵波;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是途径[N];中国电子报;2004年
9 蓝建中;被动的信息技术经济化[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10 杨金志;我国农业将广泛应用生物和信息技术[N];农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亚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钱旭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李泽清;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性探析[D];东北大学;2010年
5 胡新丽;信息技术对政府环境决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春玲;信息技术的经济效应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7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齐晓云;信息技术融合及其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黄晓春;碰撞与融合:信息技术嵌入政府部门运作的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娇;烟台地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调查与分析[D];鲁东大学;2012年
2 毛爱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点的归类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3 朱梓伊;目标重构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4 赵龙;信息技术对残疾人的价值补偿[D];渤海大学;2015年
5 吴文征;信息技术课中基于“任务驱动”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6 李硕;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信息技术利用状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宝亮;Scratch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飞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案倒库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熊哲贤;信息技术与组织变革[D];复旦大学;2014年
10 赵晓琴;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徐州汉文化教育与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6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