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青少年总体自我价值感和同伴支持、自我建构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1 16:05
【摘要】:总体自我价值感(global self-worth)指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自我的一个核心成分。Harter和她的同事做了大量关于自我价值感的研究,提出了青少年总体自我价值感形成的原因、原因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以及结果的模型。该模型指出重要领域中的能力(包括容貌外表、人际吸引力、运动能力)会通过影响同伴支持进而影响总体自我价值感;另外,重要领域中的能力(学业能力和行为举止)会通过影响父母支持进而影响总体自我价值感。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同伴支持和总体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但是不能解释部分青少年(比如被忽略的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为何没有受到其同伴支持的影响。国内目前尚未见关于同伴支持对总体自我价值感影响的研究,本研究试图揭示同伴支持、自我建构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检验Harter的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修正和扩充。 本研究主要采用社会测量法和自我报告法来探讨青少年总体自我价值感和同伴支持、自我建构之间的关系,共包括四个研究:研究一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同伴支持问卷A,探讨了青少年实际的同伴支持、感知到的同伴支持和总体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二用同伴支持问卷A、同伴支持问卷B和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探讨同伴支持的重要性评价是否在Harter模型中起到调节作用;研究三用改编后的Singelis的自我建构量表和同伴支持问卷B,探讨了同伴支持的重要性评价和自我建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四用同伴提名法、同伴支持问卷C、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验证同伴支持的重要性评价在Harter模型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 1) 青少年感知到的受欢迎程度是同伴评定法测得的实际受欢迎程度和总体自我价值感之间的中介变量,实际的受欢迎程度通过影响感知到的受欢迎程度进而影响总体自我价值感; 2) 同伴支持的重要性评价在青少年实际的受欢迎程度和感知到的受欢迎程度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3) 同伴支持的重要性评价和青少年的相互依赖自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4) 同伴提名法测得的实际的受喜欢程度不能预测总体自我价值感,但感知到的同伴支持在三个指标上(喜欢、欢迎和欣赏)都能较好地预测青少年总体自我价值感。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燕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镜像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易恒;;论毛姆《刀锋》中拉里的自我建构[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3 李静;;迷失的“自我”——拉康镜像理论之维下的自我建构[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4 杨晓莎;;自主学习“三重门”[J];湖南教育(中);2011年06期

5 姜向超;;对话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中);2011年07期

6 金烁锋;;文学与历史的交汇——解析《中国佬》的叙事策略[J];山花;2011年18期

7 杨亚娟;;六条妃子与王熙凤命运比较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8 屈桂华;;运用对话理论,优化书册阅读[J];文学教育(中);2011年07期

9 周计武;;再论米勒的“文学终结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10 吴军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春妹;邹泓;;青少年感受到的同伴压力和同伴支持对犯罪行为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谷长江;梁承谋;王长生;刘改成;;体操运动员认知复杂性的实证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戴燕飞;钱丹;;沟通生活 激活思维 完善建构——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达到教学优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5 朱百里;;谈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策略[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6 王寒栋;侯志坚;;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流体力学泵与风机教学探析[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林斐;;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8 严海琳;蒋永华;陆炳新;;网络文化时代的期刊编辑[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五集)[C];2007年

9 黄梦阮;申睿;;传播学角度的网聊转型研究[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董金平;;消费社会视域中的女性身体塑形——以“蔷薇老妈”整容个案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赫山区教研培训中心 陈申毛;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N];益阳日报;2010年

2 付艳霞;后悔路上的寓言[N];经济观察报;2005年

3 江苏省教科院 成尚荣;让学走在教的前头[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鱼爱源;是道理,,还是修辞?[N];中国文化报;2004年

5 贾振勇;理想主义·述史方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泰兴市教育局 何建华;农村小学开展校本培训的方法和途径[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7 常州市怡康小学 梁晓青;重视个性化阅读[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8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陈月茹;教材不能编成学材[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顾月萍;互动的课堂才有生机[N];江苏教育报;2010年

10 吉林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利天;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在于创新[N];吉林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海澜;打开学生自我建构之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熊素红;基于个性特质的冲动性购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贾雪睿;中国人的间接式与美国人的直接式交际与语篇组织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陈秀兰;交往中的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石伟;自尊的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立立;论台湾现代派小说的精神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思运;何其芳精神人格演变解码[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曼曼;青少年总体自我价值感和同伴支持、自我建构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付瑞超;旅游者自我建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张兆辉;自我建构、产品类型及自我概念对自我形象—品牌形象一致性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蓓蓓;论约翰·班维尔《海》中的自我建构[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嘉慧;自我建构与社会规范敏感性对消费者商品属性偏好行为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郑茂;女性身体形象的自我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李爽;自我在网络空间延展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赖丽君;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其自我建构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浩;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自我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荔平;接受视野中的中学诗歌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58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658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9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