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0 08:44
  有关社会认知的研究在国内刚刚兴起不久,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自编社会认知调查问卷,结合认知偏差和SCL-90心理测试问卷,分别对普通高校160名本科生的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140份。把大学生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结合起来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内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印象形成偏差中的首印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近因效应;归因倾向中的积极归因和错误归因:社会认知结构中对他人、人际关系、自我、社会角色的认知;到对大学生负性认知和抑郁情感当中的抑郁-歪曲、非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非歪曲等诸多方面,全面综合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会认知水平高其心理健康状况就好,大学生社会认知水平低,其心理健康状况就差。而且不同群体大学生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存在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认知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排序在中间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其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低于老大和老小的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女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大学生社会认知和心理健康;不...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社会认知及其界定
    1.3. 社会认知研究的沿革(历史、现状和走向)
    1.4. 大学生社会认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原因
    1.6. 研究假设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研究方法
        2.2.2. 心理测量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社会认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3.1.1. 大学生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偏差分布情况
        3.1.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认知比较
        3.1.3. 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中排序不同其社会认知的比较
        3.1.4. 男、女大学生社会认知比较
        3.1.5. 大学生中担任班干部与不担任班干部社会认知和认知偏差比较
        3.1.6. 大学生在SCL-90测试中各因子总均分的高低分其社会认知比较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SCL-90量表)测量结果统计分析
        3.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分析
        3.2.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3.2.3. 非独生子女在家中排序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3.2.4. 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3.2.5. 大学生中担任班干部与不担任班干部SCL-90均分比较
    3.3. 大学生社会认知、认知偏差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与成因
        4.1.1.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1.2. 大学生社会认知的成因
    4.2. 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4.2.1. 独生子女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4.2.2. 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中排序不同其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4.2.3. 男、女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4.2.4. 班干部、非班干部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其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5.1.2. 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存在差异
    5.2. 建议
        5.2.1.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提高其社会认知能力
        5.2.2. 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矫正其社会认知,实现社会认知的平衡
        5.2.3. 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帮助其树立科学的社会认知
        5.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认知提供外部环境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正确使用归因理论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 刘敏.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3(03)
[2]大学生个体—社会归因偏差及其对策[J]. 丁立平,张金海.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3(01)
[3]认知偏差与抑郁症[J]. 郭文斌,姚树桥.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01)
[4]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及培养[J]. 吴淑娟.  理工高教研究. 2002(01)
[5]归因理论与学生自信心培养[J]. 许晓豫.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6]大学生角色认知偏差的哲学矫治[J]. 匡促联,张娟.  温州大学学报. 2000(02)
[7]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J]. 韩蔓莉.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8]归因理论与学习挫折感[J]. 郭晓红.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0(01)
[9]人类动机的透视──归因理论的成就与未来[J]. 赵勇.  九江师专学报. 2000(01)
[10]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J]. 王沛.  心理科学. 1999(04)



本文编号:3008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008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4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