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范式的嬗变:工作方式演化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2-09 18:27
学习范式是指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某个群体对学习相关活动的共同心智模式。不同的学习范式将影响我们对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的倾向和选择。本研究从工作方式演化的视角,对创客工匠、批量生产、流程改善、规模定制和互联共配五种工作方式对应的市场价值、知识类型进行历时性阐释和分析,并由外而内考察了实践中学习范式的嬗变轨迹。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炼了与这五种工作方式相对应的五种学习范式,即单创范式、获取范式、参与范式、共创范式和生态范式。结合以上四个维度(工作方式、市场价值、知识类型和学习范式),本研究建构了一个整合20个要素(4×5)的"工作—学习罗盘",凝练为四个维度并具有跨维协同性,罗盘每环的跨维协同都是一个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的闭环。该罗盘体现了无形的智力资本和有形的组织资本之间的互动,体现了需求驱动与供应驱动之间的平衡。
【文章来源】:开放教育研究. 2018,24(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工作方式的演化(改编自Victor&Boynton,1998)
性的事件相匹配和组合。正如维克(2009)所说,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交互的影响。我们把知识的演化看作活动,在活动中,主体和活动进行着交互影响,并借此重新构成客体,内生观和外生观在此交动过程中互相交融。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驱动了知识类型的演进,而嵌入在组织实践中的知识是组织有效运作的基础性资源,可指引组织工作方式演化的方向和范围。如图3所示,每种工作方式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知识类型。与创客工匠方式对应的是默会知识;与批量生产方式对应的是明晰知识;与流程改善方式对应的是实践知识;与规模定制方式对应的是架构知识;与互联共配方式对应的是配置知识(Victor&Boynton,1998)。知识演化与内嵌着工作方式的集体实践之间保持持续互动,并在互动中调整和适应,逐渐演化出对既有知识类型有所突破的新类型。图3知识类型与工作方式的对应(一)创客工匠的默会知识创客工匠方式是知识创造的精髓,是新理念诞生的方式。创客工匠对应的是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是个体的经验诀窍、判断力和直觉的综合体。创客工匠方式下的默会知识是一种个性化知识,这类知识在人的头脑中没有成型的程序和文件。个体是知识的承载者,人去知识也就消失了。默会知识的实践性很强,深深扎根于个体的行动和经验之中,多以现实的实践问题为核心。默会知识强调实践中的直接体验,重视尝试和试错的价值。创新是高度个体化的自我更新过程,默会知识的背后内嵌着创客和工匠的愿景
称链条。(六)知识类型的演化与转型如上所述,各种知识类型之间的转型路径具有异质性:从默会知识到明晰知识是萃取的过程,即将可清晰表达的知识固化到组织系统中;从明晰知识到实践知识是链接的过程,即把功能交叉的工序知识搭接在一起;从实践知识到架构知识是模组的过程,即先功能模块化而后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从架构知识到配置知识是整合的过程,即将客户、产品和组织整合到动态互动的网络。图4知识类型的演化与转型如图4所示,纵轴是知识的纵深度,表示知识向显性化和隐性化两个方向延伸。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常用的知识分类,显性知识是“可用正式、系统的语言表述,可以用数据、科学公式、说明书和手册等形式共享”,显性知识可以在书本、用户使用手册、视听节目、培训课程和其它媒体中储存和呈现。隐性知识是关于经验和洞察力的知识,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多,这些隐性知识很有价值,但是难以被描述和管理(Rosenberg,2006)。为了提升市场价值,知识类型的演化需要在知识的隐性化和显性化两个方向上挖掘深度价值,并转化为组织的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组织发展的动力,组织对待智力资本的态度将决定它的发展潜力,而智力资本的源泉是人的知识创造。在知识演化过程中,每种知识类型之间的转型都需要知识生产的循环。知识生产与创新最知名的理论是由野中和竹内(2006)提出的SECI理论。野中和竹内在认识论上延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分,认为知识创新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互动和相互转化;在本体论上认为知识可在个体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等上产生,并提出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致力于培养专长和学会迁移[J]. 玛雅·比亚利克,查尔斯·菲德尔,舒越,盛群力. 开放教育研究. 2018(02)
[2]战略性打造企业培训体系的“三重门”:基于业务生命周期视角[J]. 于文浩.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2)
[3]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建构研究[J]. 王志军,陈丽. 开放教育研究. 2015(05)
[4]绩效技术的范式变迁:走向价值探索[J]. 于文浩.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06)
[5]绩效技术的系统观:朗姆勒的理论与实践[J]. 于文浩. 现代教育技术. 2013(11)
[6]从学习隐喻的演化视域管窥专业能力的发展[J]. 于文浩. 开放教育研究. 2013(01)
[7]绩效技术视角下的知识管理的定位及知识驱动绩效研究[J]. 于文浩,张祖忻. 远程教育杂志. 2009(03)
本文编号:3026047
【文章来源】:开放教育研究. 2018,24(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工作方式的演化(改编自Victor&Boynton,1998)
性的事件相匹配和组合。正如维克(2009)所说,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交互的影响。我们把知识的演化看作活动,在活动中,主体和活动进行着交互影响,并借此重新构成客体,内生观和外生观在此交动过程中互相交融。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驱动了知识类型的演进,而嵌入在组织实践中的知识是组织有效运作的基础性资源,可指引组织工作方式演化的方向和范围。如图3所示,每种工作方式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知识类型。与创客工匠方式对应的是默会知识;与批量生产方式对应的是明晰知识;与流程改善方式对应的是实践知识;与规模定制方式对应的是架构知识;与互联共配方式对应的是配置知识(Victor&Boynton,1998)。知识演化与内嵌着工作方式的集体实践之间保持持续互动,并在互动中调整和适应,逐渐演化出对既有知识类型有所突破的新类型。图3知识类型与工作方式的对应(一)创客工匠的默会知识创客工匠方式是知识创造的精髓,是新理念诞生的方式。创客工匠对应的是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是个体的经验诀窍、判断力和直觉的综合体。创客工匠方式下的默会知识是一种个性化知识,这类知识在人的头脑中没有成型的程序和文件。个体是知识的承载者,人去知识也就消失了。默会知识的实践性很强,深深扎根于个体的行动和经验之中,多以现实的实践问题为核心。默会知识强调实践中的直接体验,重视尝试和试错的价值。创新是高度个体化的自我更新过程,默会知识的背后内嵌着创客和工匠的愿景
称链条。(六)知识类型的演化与转型如上所述,各种知识类型之间的转型路径具有异质性:从默会知识到明晰知识是萃取的过程,即将可清晰表达的知识固化到组织系统中;从明晰知识到实践知识是链接的过程,即把功能交叉的工序知识搭接在一起;从实践知识到架构知识是模组的过程,即先功能模块化而后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从架构知识到配置知识是整合的过程,即将客户、产品和组织整合到动态互动的网络。图4知识类型的演化与转型如图4所示,纵轴是知识的纵深度,表示知识向显性化和隐性化两个方向延伸。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常用的知识分类,显性知识是“可用正式、系统的语言表述,可以用数据、科学公式、说明书和手册等形式共享”,显性知识可以在书本、用户使用手册、视听节目、培训课程和其它媒体中储存和呈现。隐性知识是关于经验和洞察力的知识,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多,这些隐性知识很有价值,但是难以被描述和管理(Rosenberg,2006)。为了提升市场价值,知识类型的演化需要在知识的隐性化和显性化两个方向上挖掘深度价值,并转化为组织的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组织发展的动力,组织对待智力资本的态度将决定它的发展潜力,而智力资本的源泉是人的知识创造。在知识演化过程中,每种知识类型之间的转型都需要知识生产的循环。知识生产与创新最知名的理论是由野中和竹内(2006)提出的SECI理论。野中和竹内在认识论上延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分,认为知识创新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互动和相互转化;在本体论上认为知识可在个体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等上产生,并提出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致力于培养专长和学会迁移[J]. 玛雅·比亚利克,查尔斯·菲德尔,舒越,盛群力. 开放教育研究. 2018(02)
[2]战略性打造企业培训体系的“三重门”:基于业务生命周期视角[J]. 于文浩.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02)
[3]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建构研究[J]. 王志军,陈丽. 开放教育研究. 2015(05)
[4]绩效技术的范式变迁:走向价值探索[J]. 于文浩.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06)
[5]绩效技术的系统观:朗姆勒的理论与实践[J]. 于文浩. 现代教育技术. 2013(11)
[6]从学习隐喻的演化视域管窥专业能力的发展[J]. 于文浩. 开放教育研究. 2013(01)
[7]绩效技术视角下的知识管理的定位及知识驱动绩效研究[J]. 于文浩,张祖忻. 远程教育杂志. 2009(03)
本文编号:3026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026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