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3 06:50
创造性内隐观是指专家和外行怎样看待创造力这一概念,即他们认为具有创造性的个体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结构。研究大学生对高创造性者特征的看法,可以验证专家研究结论的现实性并弥补其不足。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这方面的观点,为高校创造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本研究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五点等级评价问卷,对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随机抽取苏州市1000名在校大学生,利用917份有效问卷,采用探索性因素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结果如下: 1.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认为高创造性者的特征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等的许多方面,这种认识与专家的观点相似,也与普通公众的观点相似,但在广度、深度和具体项目的重要性上存在一些差异。 2.大学生认为高创造性者表现最重要的十项特征依次是:思维灵活,想象力强,自信心强,思路开阔,乐观开朗,思维流畅,思维敏锐,勤奋进取,独立性强,想法新颖。他们的观点较为强调符合传统价值观的特点。 3.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模型由四个因素构成:探究性,道德性,聪慧...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1.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本研究的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过程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5 研究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研究一:大学生创造力内隐观的探索性研究
3.1 预调查及问卷的编制
3.2 试测过程
3.3 正式施测
3.4 探索性因素分析
4. 研究二: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验证性研究
4.1 样本来源
4.2 验证性因素分析
5. 研究三: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差异性研究
5.1 研究样本
5.2 问卷结构
5.3 信度分析
5.4 效度分析
5.5 研究结果
6. 总的讨论
6.1 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理论结构模型
6.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7. 结论与建议
7.1 总的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和论文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甘昭良.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4(01)
[2]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 童秀英,张艳莲,姜雅东,高玉峰.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01)
[3]创造力研究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综述[J]. 张永宁,杜金亮.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4]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 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 心理科学. 2001(06)
[5]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Ⅱ)——关于影响创造性的因素[J].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秦启庚. 心理科学. 2001(04)
[6]两岸四地大学生对创造力特征及创造力 人才的认知调查[J]. 岳晓东. 心理学报. 2001(02)
[7]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Ⅰ)——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许静. 心理科学. 2001(01)
[8]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9]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 武欣,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1)
硕士论文
[1]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 郑显亮.上海师范大学 2004
[2]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D]. 赵淑兰.西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79760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1.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本研究的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过程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5 研究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研究一:大学生创造力内隐观的探索性研究
3.1 预调查及问卷的编制
3.2 试测过程
3.3 正式施测
3.4 探索性因素分析
4. 研究二: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验证性研究
4.1 样本来源
4.2 验证性因素分析
5. 研究三: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差异性研究
5.1 研究样本
5.2 问卷结构
5.3 信度分析
5.4 效度分析
5.5 研究结果
6. 总的讨论
6.1 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理论结构模型
6.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7. 结论与建议
7.1 总的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著和论文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甘昭良.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4(01)
[2]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 童秀英,张艳莲,姜雅东,高玉峰.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01)
[3]创造力研究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综述[J]. 张永宁,杜金亮.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4]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 杨治良,蔡华俭,符起俊. 心理科学. 2001(06)
[5]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Ⅱ)——关于影响创造性的因素[J].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秦启庚. 心理科学. 2001(04)
[6]两岸四地大学生对创造力特征及创造力 人才的认知调查[J]. 岳晓东. 心理学报. 2001(02)
[7]创造性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Ⅰ)——关于高创造性者的特征[J].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许静. 心理科学. 2001(01)
[8]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9]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J]. 武欣,张厚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1)
硕士论文
[1]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 郑显亮.上海师范大学 2004
[2]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D]. 赵淑兰.西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79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079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