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生态视角下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过程与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08:04

  本文关键词:生态视角下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过程与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当今网络课程不断发展和Web2.0技术普遍应用的时代,班级已由原来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一枝独秀,发展到如今的“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教学组织形式,于是“虚拟班级”孕育而生,并成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所谓虚拟班级是指:以在线教师和在线学习者为主体,以网络课程平台为空间,开展在线教与学活动的新型学习组织。知识共享作为虚拟班级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指虚拟班级成员在虚拟班级课程平台中,通过各种途径(媒体、人际)同步或异步的共享知识的过程。但实践表明,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共享主体意愿淡薄、能力欠缺、共享质量不高等等。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不能很好的开展。 教育生态化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思想逐渐兴起,它试图通过改变人类传统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为解决教育生态系统中主体和环境的失衡提供了新思路。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活动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共享主体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为了深入解决它,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虚拟班级,将它看作为一个由在线学习主体和周围虚拟学习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并将虚拟班级存在的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加以审视和分析,主要表现为共享主体结构和功能失调,物理环境物质循环受阻,社会环境能量流动衰竭,规范环境信息传递限制等现象,造成了虚拟班级知识共享失衡。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生态化虚拟班级知识共享原则以及共享过程,并对其主体:知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其行为的“生态因子”以及知识共享的环境进行分析。接着借助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和思想,针对虚拟班级知识共享存在的生态问题,根据本文提出的生态化虚拟班级知识共享原则及其共享过程,以知识共享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知识的生成与呈现”、“知识的传递与转移”、“知识的接收与内化”为线索,提出了促进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策略。在策略设计与实施部分以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新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门网络课程为平台支持,研究贯穿在课程教学其中知识共享活动,并将提出的策略实施其中,旨在虚拟班级中组织一个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良好的生态化知识共享活动。效果检验部分根据知识共享的两种主要过程:与知识库的互动和人际间的互动,结合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四种形式:问题咨询、话题讨论、资源共建、作业共享,另外考虑到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归纳出了知识共享活动评价标准中的三个内容维度:分别是参与度、互动度、认可度,并确定二级指标。最后运用观察法、社会网络分析法、调查法分别从频率、密度、点入中心势,点出中心势和CARS指标对这三个维度进行了效果分析,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虚拟班级 知识共享 生态化 过程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1
  • 图表目录11-13
  • 1 绪论13-31
  • 1.1 研究背景13-14
  • 1.1.1 虚拟班级的逐渐产生13
  • 1.1.2 促进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需求13-14
  • 1.1.3 生态化理念为促进虚拟班级知识共享提供了思路14
  • 1.2 相关概念界定14-16
  • 1.2.1 虚拟班级14
  • 1.2.2 知识共享14-16
  • 1.2.3 虚拟班级知识共享16
  • 1.2.4 生态化虚拟班级知识共享16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6-18
  • 1.3.1 研究的目的16-17
  • 1.3.2 研究的意义17-18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8-19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18
  • 1.4.2 研究方法与路径18-19
  • 1.5 研究综述19-31
  • 1.5.1 有关知识共享过程的相关研究19-23
  • 1.5.2 有关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23-26
  • 1.5.3 有关知识共享的策略的相关研究26-28
  • 1.5.4 有关虚拟共同体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28-31
  • 2 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生态问题及其表现31-37
  • 2.1 知识共享主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失衡31-32
  • 2.2 知识共享环境的生态失衡32-37
  • 2.2.1 物理环境下物质循环受阻33-34
  • 2.2.2 社会环境下能量流动衰竭34-35
  • 2.2.3 规范环境下信息传递限制35-37
  • 3 生态化虚拟班级知识共享过程设计与分析37-59
  • 3.1 虚拟班级知识共享过程设计的原则37-40
  • 3.2 虚拟班级知识共享过程构建40-42
  • 3.3 虚拟班级知识共享主体行为分析42-55
  • 3.3.1 虚拟班级环境中知识生产者的行为分析42-47
  • 3.3.2 虚拟班级环境中知识消费者的行为分析47-51
  • 3.3.3 虚拟班级环境下知识分解者的行为分析51-55
  • 3.4 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环境分析55-57
  • 3.5 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类型分析57-59
  • 4 促进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策略59-79
  • 4.1 知识生成与呈现过程优化策略59-63
  • 4.1.1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共享动机59-62
  • 4.1.2 提供认知工具,提高共享能力62-63
  • 4.2 知识传递与转移过程优化策略63-76
  • 4.2.1 构建技术平台,建设给养丰富的物理环境64-67
  • 4.2.2 营造班级氛围,创设互利共生的社会环境67-72
  • 4.2.3 绿化共享秩序,构建民主自治的规范环境72-76
  • 4.3 知识接收与内化过程优化策略76-79
  • 4.3.1 提供帮助系统,构建认知联系76
  • 4.3.2 建立反馈机制,引领知识循环76-79
  • 5 策略的实施与分析79-103
  • 5.1 实验环境79-80
  • 5.2 策略的设计与实施80-93
  • 5.3 效果检验93-103
  • 6 研究总结及展望103-106
  • 6.1 研究总结103-104
  • 6.2 研究的不足104-105
  • 6.3 研究的展望105-106
  • 参考文献106-109
  • 致谢109-11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0-1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云端;;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及对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3期

2 王陆;;信息化教育软件资源的生态资源观及其成熟度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3 王雪峰;曹娟;;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知识共享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4 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5 王嵩;田军;王刊良;;创新团队内的隐性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1期

6 蒋天颖;程聪;;企业知识转移生态学模型[J];科研管理;2012年02期

7 杨斌;王学东;;基于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的虚拟团队中知识共享过程研究[J];情报科学;2009年12期

8 熊回香;王学东;许颖颖;;基于Web3.0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09年12期

9 徐锐;黄丽霞;;基于知识链理论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0年08期

10 毛清华;高杨;;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促进策略[J];情报杂志;201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惠峗;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视角下虚拟班级知识共享的过程与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40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2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