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
发布时间:2022-02-04 17:18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有关学者开始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这一提倡历经30多年,不断持续发展,期间可分为初步倡导期、深入发展期和新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学者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大体有四种情况:(1)直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2)后辈学者对滕大春、王承绪、朱勃、顾明远、吴文侃、杨汉清、梁忠义等老一辈比较教育学家倡导和践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揭示;(3)对中国学者提出的四种代表性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认定;(4)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派"的提倡。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指明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色所在,引领了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创建,应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践的现实要求。
【文章来源】:外国教育研究. 2018,45(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6 页
【文章目录】:
一、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演变历程
(一) 初步倡导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
(二) 深入发展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
(三) 新发展时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
二、直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
(一) 吴自强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主张
(二) 邹进关于“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比较教育学体系”的理论主张
(三) 吴文侃、杨汉清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教材”的理论主张
(四) 陈辉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科”的理论主张
(五) 吴文侃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 关于“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应具有何种特色”的理论主张
2. 关于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暨“方法论系统”的理论主张
(六) 冯增俊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主张
三、后辈学者对滕大春、王承绪、朱勃、顾明远、吴文侃、杨汉清、梁忠义等比较教育学家倡导和践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揭示
(一) 薛理银的观点:滕大春、王承绪、朱勃和顾明远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
(二) 李文英和颜蒙莎的观点:王承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创建人之一, 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 陈伟的观点:王承绪探索和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四) 陈辉的观点:朱勃的《比较教育史略》是“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论著之一”
(五) 李文英和王小丁的观点:顾明远是“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开创者”, 他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 “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六) 丛泓的观点:吴文侃、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教材”
(七) 方彤、欧阳光华、向蓓莉的观点:杨汉清是一位“建设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探索者”, 他强调“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既要‘洋为中用’又要‘中为洋用’,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
(八) 张德伟、陈立刚的观点:“梁忠义教授的比较教育思想构成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由中国学者倡导的几种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
(一) 对四种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揭示
(二) 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作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认定
(三) 对“和而不同”理论作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认定
(四) 对“文化研究”范式作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认定
(五) 对“国际教育交流论坛”学说作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认定
五、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派”的提倡
(一) 田小红关于建立中国比较教育学派的理论主张
(二) 刘宝存关于“创建中国比较教育学派”的理论主张
六、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指明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二) 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明确了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色
(三) 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对于创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起到了引领作用
(四) 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应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践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忠义教授的比较教育思想初探[J]. 张德伟,陈立刚. 外国教育研究. 2015(11)
[2]大变革时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使命与发展道路选择[J]. 刘宝存. 比较教育研究. 2014(02)
[3]全球结构中中国比较教育学派的建立[J]. 田小红. 外国教育研究. 2013(01)
[4]论王承绪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J]. 陈伟. 比较教育研究. 2010(09)
[5]“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与方法(论纲)[J]. 王长纯. 比较教育研究. 2009(04)
[6]我国比较教育理论的本土原创——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比较教育理论探索[J]. 王红云. 外国教育研究. 2008(01)
[7]比较教育方法论:中国学者倡导的观点[J]. 生兆欣.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1)
[8]建设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探索者——杨汉清教授比较教育学术思想述要[J]. 方彤,欧阳光华,向蓓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12)
[9]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 顾明远. 比较教育研究. 2000(04)
[10]超越“边缘与中心”促进中国比较教育理论的新发展:阿尔特巴赫依附论的因革观分析(论钢)[J]. 王长纯. 外国教育研究. 1999(06)
本文编号:3613614
【文章来源】:外国教育研究. 2018,45(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6 页
【文章目录】:
一、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演变历程
(一) 初步倡导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
(二) 深入发展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
(三) 新发展时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
二、直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提倡
(一) 吴自强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主张
(二) 邹进关于“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比较教育学体系”的理论主张
(三) 吴文侃、杨汉清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教材”的理论主张
(四) 陈辉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科”的理论主张
(五) 吴文侃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 关于“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应具有何种特色”的理论主张
2. 关于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暨“方法论系统”的理论主张
(六) 冯增俊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主张
三、后辈学者对滕大春、王承绪、朱勃、顾明远、吴文侃、杨汉清、梁忠义等比较教育学家倡导和践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揭示
(一) 薛理银的观点:滕大春、王承绪、朱勃和顾明远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
(二) 李文英和颜蒙莎的观点:王承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创建人之一, 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 陈伟的观点:王承绪探索和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四) 陈辉的观点:朱勃的《比较教育史略》是“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论著之一”
(五) 李文英和王小丁的观点:顾明远是“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开创者”, 他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 “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六) 丛泓的观点:吴文侃、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教材”
(七) 方彤、欧阳光华、向蓓莉的观点:杨汉清是一位“建设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探索者”, 他强调“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既要‘洋为中用’又要‘中为洋用’,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
(八) 张德伟、陈立刚的观点:“梁忠义教授的比较教育思想构成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由中国学者倡导的几种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
(一) 对四种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揭示
(二) 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作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认定
(三) 对“和而不同”理论作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认定
(四) 对“文化研究”范式作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认定
(五) 对“国际教育交流论坛”学说作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的认定
五、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派”的提倡
(一) 田小红关于建立中国比较教育学派的理论主张
(二) 刘宝存关于“创建中国比较教育学派”的理论主张
六、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指明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二) 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明确了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色
(三) 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对于创建中国特色比较教育理论起到了引领作用
(四) 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应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践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忠义教授的比较教育思想初探[J]. 张德伟,陈立刚. 外国教育研究. 2015(11)
[2]大变革时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使命与发展道路选择[J]. 刘宝存. 比较教育研究. 2014(02)
[3]全球结构中中国比较教育学派的建立[J]. 田小红. 外国教育研究. 2013(01)
[4]论王承绪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J]. 陈伟. 比较教育研究. 2010(09)
[5]“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与方法(论纲)[J]. 王长纯. 比较教育研究. 2009(04)
[6]我国比较教育理论的本土原创——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比较教育理论探索[J]. 王红云. 外国教育研究. 2008(01)
[7]比较教育方法论:中国学者倡导的观点[J]. 生兆欣.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1)
[8]建设有中国特色比较教育学的探索者——杨汉清教授比较教育学术思想述要[J]. 方彤,欧阳光华,向蓓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12)
[9]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 顾明远. 比较教育研究. 2000(04)
[10]超越“边缘与中心”促进中国比较教育理论的新发展:阿尔特巴赫依附论的因革观分析(论钢)[J]. 王长纯. 外国教育研究. 1999(06)
本文编号:3613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61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