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两亚型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反应抑制能力特点

发布时间:2017-06-13 22:03

  本文关键词:两亚型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反应抑制能力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Barkley(1997)提出反应抑制能力的缺损是ADHD儿童核心缺损的观点,关于ADHD儿童反应抑制能力特点的研究就一直备受瞩目。Barkley将反应抑制分为三个方面,即优势反应抑制、反应停止、干扰控制。由于多数研究从某一方面考察ADHD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本研究则全面考察ADHD儿童在这三个方面的特点。由于视觉和听觉是信息加工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研究考察ADHD儿童在这两种感官通道上的认知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及DSM-Ⅳ有关亚型的分类标准,,本研究最终筛选出混合型儿童(ADHD-C)25名、注意力缺损型儿童(ADHD-I)22名以及与ADHD儿童相匹配的正常儿童28名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分别研究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听两种感官通道上反应抑制能力各方面的特点。 研究一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Go/NoGo任务,考察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上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特点。研究二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Stop Signal任务,考察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上反应停止能力特点。研究三主要通过视觉呈现经典色词Stroop任务和听觉呈现颜色物体Stroop任务,考察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上干扰控制能力特点。 结果发现:ADHD-C型儿童与ADHD-I型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的优势反应抑制能力和状态调节能力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别,且在视觉感官通道上,ADHD-C型儿童与ADHD-I型儿童的优势反应抑制能力及状态调节能力存在差别;ADHD-C型儿童与ADHD-I型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的反应停止能力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别,但两亚型ADHD儿童之间不存在差别;ADHD-C型儿童与ADHD-I型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的干扰控制能力与正常儿童不存在差别;在听觉感官通道上,ADHD儿童的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不存在差别。 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ADHD-C型与ADHD-I型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均存在反应抑制能力的缺损且不受被试激活状态的影响。在视觉感官通道上,ADHD-C型儿童的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缺损较ADHD-I型儿童严重。(2)两亚型ADHD儿童的反应停止能力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通道都存在缺损,且ADHD-C型与ADHD-I型儿童的反应停止能力在两种感官通道上都不存在差异。(3)两亚型ADHD儿童的干扰控制能力在视听两种感官通道都不存在缺损。(4)两亚型ADHD儿童在视觉和听觉感官通道均存在状态调节能力缺损。在视觉感官通道上,ADHD-I型儿童的状态调节能力缺损较ADHD-C儿童严重。但在听觉感官通道上未表现出这种特点。(5)ADHD儿童在听觉感官通道上的反应速度不存在落后,说明其在听觉感官通道上的反应执行能力不存在缺损。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反应抑制 优势反应抑制 反应停止 干扰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1 文献综述9-22
  • 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9-15
  • 1.1.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概述9-10
  • 1.1.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致病因素10-12
  • 1.1.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理论模型12-15
  • 1.2 反应抑制15-18
  • 1.2.1 反应抑制概述15
  • 1.2.2 反应抑制的研究范式15-18
  • 1.3 有关 ADHD 儿童的反应抑制研究18-22
  • 1.3.1 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研究18-19
  • 1.3.2 反应停止能力研究19-20
  • 1.3.3 干扰控制能力研究20-22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22-26
  • 2.1 问题提出22
  • 2.2 研究思路22-24
  • 2.3 研究内容与假设24
  • 2.3.1 研究内容24
  • 2.3.2 研究假设24
  • 2.4 研究意义24-26
  • 2.4.1 理论意义24
  • 2.4.2 实践意义24-26
  • 3 研究一 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研究26-34
  • 3.1 实验一 视觉优势反应抑制能力实验26-30
  • 3.1.1 实验目的26
  • 3.1.2 研究方法26-28
  • 3.1.3 结果与分析28-29
  • 3.1.4 讨论29-30
  • 3.2 实验二 听觉优势反应抑制能力实验30-34
  • 3.2.1 实验目的30
  • 3.2.2 研究方法30-31
  • 3.2.3 结果与分析31-32
  • 3.2.4 讨论32-34
  • 4 研究二 反应停止能力研究34-38
  • 4.1 实验三 视觉反应停止能力实验34-36
  • 4.1.1 实验目的34
  • 4.1.2 研究方法34-35
  • 4.1.3 结果与分析35
  • 4.1.4 讨论35-36
  • 4.2 实验四 听觉反应停止能力实验36-38
  • 4.2.1 实验目的36
  • 4.2.2 研究方法36
  • 4.2.3 结果与分析36-37
  • 4.2.4 讨论37-38
  • 5 研究三 干扰控制能力研究38-43
  • 5.1 实验五 视觉干扰控制能力实验38-40
  • 5.1.1 实验目的38
  • 5.1.2 研究方法38-39
  • 5.1.3 结果与分析39
  • 5.1.4 讨论39-40
  • 5.2 实验六 听觉干扰控制能力实验40-43
  • 5.2.1 实验目的40
  • 5.2.2 研究方法40-41
  • 5.2.3 结果与分析41
  • 5.2.4 讨论41-43
  • 6 综合讨论43-45
  • 6.1 两亚型 ADHD 儿童在视听觉感官通道上的优势反应抑制能力特点43
  • 6.2 两亚型 ADHD 儿童在视听觉感官通道上的反应停止能力特点43-44
  • 6.3 两亚型 ADHD 儿童在视听觉感官通道上的干扰控制能力特点44-45
  • 7 结论与教育建议45-47
  • 7.1 结论45
  • 7.2 教育建议45-47
  • 8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47-48
  • 8.1 创新之处47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47-48
  • 附录48-52
  • 参考文献52-57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57-58
  • 后记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静宁,陈寿康,刘筱娴;父母行为、个性与儿童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年01期

2 张微;刘翔平;金颍;;ADHD儿童的选择性抑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3 金颖;刘翔平;张微;兰彦婷;;激活水平对两亚型ADHD儿童反应执行与抑制能力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4期

4 刘翔平,刘雪梅,齐建芳;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1期

5 傅丽萍;邓赐平;李其维;;认知能量模型——一种更为综合的ADHD认知理论[J];心理科学;2006年03期

6 林敏;邓赐平;孙志凤;李其维;;行为抑制的认知神经基础:基于两种行为抑制任务范式的差异分析[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7 王勇慧,周晓林,王玉凤,张亚旭;两种亚型ADHD儿童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反应抑制[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8 刘翔平,丁玎;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与巴克利的行为反应抑制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9 金颖;刘翔平;郭念晗;兰彦婷;;两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反应时的个体内变异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4期

10 余雪;刘翔平;金颖;;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核心缺损:行为抑制还是能量库?[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6期


  本文关键词:两亚型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反应抑制能力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7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47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2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