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OC的内涵及其主体观、知识观和学习观
本文关键词:cMOOC的内涵及其主体观、知识观和学习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cMOOC是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与开放教育理念在网络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领域的实践发展,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对传播、分享与创新知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分析、提取和总结国外学者早期对MOOC的表述,结合cMOOC的字面意义初步提出了cMOOC的描述性定义,进而分析了cMOOC与OCW、传统网络课程之间的区别;然后分析了cMOOC的差异性、自治性、交互性或关联性、开放性、参与性、生成性特征;最后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自组织理论与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视角解析了cMOOC的主体观、知识观与学习观。结论是cMOOC主张交往、对话、理解与包容的关系型主体观;主张将知识看成是主体间协商对话的结果,倡导知识的境脉性、流变性与网络化;主张学习就是持续地创建个人知识网络的过程。
【作者单位】: 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cMOOC 关联主义 自组织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基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向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发展的网络开放课程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YJC88007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青年项目“基于社会化网络环境的PLE构建、应用与评价研究”(项目编号:GD11YJY02)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2012年以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研究与实践MOOC的浪潮,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开放教育在Web2.0时代的最新发展,是知识时代群组移动学习的结晶[1]。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MOOC也演化出了不同的类型,根据所依据学习理论的不同,MOOC分为基于行为主义的xMOOC和基于关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柴少明;赵建华;;CSCL环境中基于对话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3 郝德永;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课程探究逻辑的后现代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4 康伟;;主体间性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赵文平;;生成性课程:一种基于生成性思维的课程形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12期
6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2期
7 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5期
8 周晓亮;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J];哲学研究;2003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嘉军;扩张与限制:试析两大法系两种不同反诉观——兼论我国反诉制度的未来走势[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周艳;李新;;教学病理学视角下对“对话教学”实践的审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张军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模式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朱元招;傅友福;王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5 雷鹏飞;束学军;;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大学英语学习设计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李富;;透过《非诚勿扰》看对话理论下的婚恋观转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王玉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话教学模式探讨[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许修兵;从“杨氏双缝干涉”教学改革初探现代教育技术在普通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卢凤荣;;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昀峰;;双模式语言实验室辅助英语教学[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3 李同泉;;烟草行业网络远程培训的实践与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获奖论文集(下)[C];2008年
4 聂荣华;;推行新型“双主”模式,推进教育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5 叶晓玲;邱晓丹;;论精细加工理论和成分显示理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6 方群;邢程;;网络环境下融入情商元素的教学设计[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7 陈少丽;赵建华;;基于课堂的知识建构环境研究[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8 张菀心;;基于Moodle平台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施扬;;高中生地理课堂学习常见认知误区分析——以高一学生学习自然地理为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荣芳倩;葛海燕;;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A];教育科学的探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研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6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杰;上海市小学3-5年级体育教育健康促进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高越飞;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结构构成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高媛;对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的改进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维佳;上海市通用少儿英语口语星级考试网络辅助课件的设计与评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琳;基于电子学档的在线作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赵俊丽;教学设计原理在英语网络课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悦哲;农村信息化培训自学教材的设计与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雷慧;基于影视作品的对外汉语课件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刚;陈国江;;网络学习环境对认知负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8期
2 邱崇光;高安邦;;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新进展:关联主义[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刘永昌,冯嘉礼,李峰,崔立;从弥散到收敛:一种学习与记忆的规律——神经思维科学研究 Ⅱ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唐剑岚;周莹;;认知负荷理论及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罗伯特·W·康奈尔,李复新 ,马小梅;教育、社会公正与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2期
6 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吴国宏;李其维;;内隐学习的再解读——从认知发展角度的剖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3期
8 郝德永;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课程探究逻辑的后现代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9 王军妮;;内隐记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关系综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德坤;;基于网络课程设计的学习理论探究[J];林区教学;2007年Z1期
2 杨光;;走出网络课程模式单一化的误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3期
3 张庆秀,王跃生,韩清献;网络课程交互特性分析与利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4 李霞;;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系统结构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7期
5 郝玲玲,赵蔚;INSPIRE系统对设计“适应性”网络课程的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11期
6 王佑镁;CMC传播机制中的网络课程系统设计简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03期
7 肖月宁,马秀峰;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及控制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06期
8 罗双兰,王光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冯贵芳;;基于网络课程的动机激发和维持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0年Z2期
10 王应红;构建网络课程的观念和原则[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战科;陈姝;张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要点分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袁鹰;;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4 陈文佳;王雷;;运动生理学网络课程个性化学习系统设计的研究[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袁鹰;;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6 邢晓春;;建构主义学习观对远程教学的启示[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7 周志军;李志刚;;关于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思考[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8 刘起丽;张建新;王丙丽;;新形势下网络课程在农科远程教育中的应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9 曾們;;《健康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李云;;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贺;网络课程设计初探[N];学知报;2011年
2 周炎根 储争流;如何培养一个高效学习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方国才;关于学习型学校的理性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4 项国雄 王佑美;交互媒体与交互模式[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本报记者 钟伟;四大应用变革策动e-Learning2.0[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陈曦 实习生 宣心骋;立足学习者全面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马璇;不得擅自组织集体出行 不得制造理由安排补课[N];深圳特区报;2008年
8 通讯员 周炜;国产网络公开课能否“一课风行”[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跨越新高度 开启新的教育30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雷冬梅;学习观的三个转变[N];社会科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菊;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名卓;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朝军;网络课程效能自动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董宏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跨学科协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家华;网络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仕品;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瑛霞;分布式虚拟训练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亭;基于系统观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瑞娥;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梁燕飞;高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学勤;虚拟班级管理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孙凯;《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中“内容呈现模式”部分的设计与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田越;网络课程中电子学习档案设计与制作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8 韦丽娟;基于场景模拟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超;中小学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徐霞;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cMOOC的内涵及其主体观、知识观和学习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4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6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