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型宪法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关于回应型宪法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宪法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考虑到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接受能力,顺利实现以公民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授课目标,笔耕文化推荐期刊,宪政基础理论和宪政制度部分的教学时间应各占总学时一半,不应有所偏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在考虑学科知识的融通可能性基础上强调校内资源的有效整合,比如在法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与宪法同期开设了法理和西方法律思想史,将宪法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人权法的内容统筹到法理教学内容中,将宪政思想史统筹安排到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学内容中。在授课计划和授课任务落实中,强调三位任课教师分工配合,打通学科平台,在教学准备中定期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彼此随堂听课,不断沟通协调,在有限的课时中保证授课内容的充实和饱满。可以组织课外读书小组,由教师提供指导书目并轮流定期和学生一同读书交流,以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启蒙其人文素养,有效拓展课外学习时间。有效利用国庆长假和周末等探亲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交流方式更新,建立专业学生的网络交流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疑惑,适应学生的个体状况进行有针对陛的课外辅导,有效地扩展宪法学习的空间。
(二)宪法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适应宪法教学不同内容以及学生领悟能力的差异状况,我们综合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启迪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正确思维方式、熏陶其人文素养、传授宪政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完善配套的资源建设和制度建设,以满足以公民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宪法教学目标实现之需要。具体如下:
1.针对宪政基础理论教学,我们考虑更多的是人文素养的训练、宪政思想的启蒙以及对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的引导及训练,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以启蒙和引导为主,更加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习惯的培养。课堂内我们在多学科分工配合的基础上,以讲授方式为主导辅之以小型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课堂外通过读书交流,网络交流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这种安排主要考虑了学生之前的学习习惯以及宪政理论的高度抽象性特点,在这个阶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人物,强调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启发来顺利展开教学活动,并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精深的宪政理论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渗透和引导,每一个理论都需要讲清楚它产生的背景和流变情况,尤其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相对应的理论及其发展演变,通过横向的比较分析和纵向的论证,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其不盲信盲从,对事物形成客观、中立的剖析态度。在课外的读书活动中,推荐的书目一定要经过教师的精挑细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尽量多接触真正充满智慧、能触碰心灵、涵养心性的读物。网络交流的方式和时间比较灵活,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施以必要辅导。当然,我们在宪政理论的结尾部分也会在综合考虑教学实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地组织一次辩论会,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检验宪政基础理论的启蒙效果和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通过宪政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师主导式启蒙和思维训练,不仅为为后面的宪政制度学习做好了准备,也为后期的部门法学习打好了学科基础。
2.针对宪政制度及其实践,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希望通过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展开,增强学生对我国宪政制度的认识,不仅要能在理论指导之下正确解释我国的宪政制度规定,更要能从实际出发,理性地认识我国当前宪政建设的障碍,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具体安排上,在宪政制度讲解的初期,重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宪政理论和法学方法论正确解读宪政制度,在学生逐步适应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后,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式的教学思路,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个体访谈,了解社会公众的宪政知识和权利意识;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亲身体验基层自治组织的运转;组织学生参观国家机关及其职能部门,了解各种权力的现实运转;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基层选举或模拟选举,以了解我国的选举制度,并对我国的权力架构产生深刻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宪政实例的分析讨论,了解我国宪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增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理论运用能力;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站上讲台,尝试对宪政制度进行解读,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消化;对于学有余力并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则指导其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并恰当进行信息处理,引导其有效利用信息,并依靠学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经费支持,指导其有效展开实证研究。通过主体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我国宪政制度的认识,并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增强其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为做一个合格公民做好准备。虽然这个阶段的教学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更为繁重,虽然不再站在台上主导整个学习过程,但教师的工作都转到了后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支撑。
(三)与宪法教学相关的配套资源与制度建设。为了有效实现宪法教学目标,我们还需要重视和不断完善与宪法教学相关的配套资源和制度建设。一要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和听课制度。
我们每学期安排三次以上集体备课,互助组的教师随时保持沟通,并要求他们每学期至少相互随堂听课三次以上以促进授课内容的衔接和授课方式的调和,并互相学习借鉴不断提高授课技巧和技能。二要努力完善宪法学的网络资源建设。在教师个人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努力筹建精品课程,实现宪法学网络资源的全面完善和充实。
三要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性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四要加强专业资料建设。学生除了可以有效使用校图书馆的资料和系部的资料室之外,我们倡导学生和教师一起读书,交换读书,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及时下载电子图书资料并将其在师生间互相分享。
五是考核方式要与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相匹配。
试卷考核内容和题型设计中宪政基础理论和宪政制度各占一半,主客观题目各占一半。另外,落实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实践课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以适应时代需要,从“授人以鱼真正转化到授人以渔”,真正落实宪法教学以人的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本文编号:4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