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的价值基础与教育影响
本文关键词:微文化的价值基础与教育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微文化是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所形成的一种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微文化关注社会和普通人的人生问题,引导人们反思和批判自己的社会生活,建构个体存在的意义和寻求自我认同。这些价值特性使它能够融入校园亚文化,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冲击学校人际关系、变革学校文化环境。作为外在于学校亚文化的社会文化环境时,微文化更为强调文化主体的共享与参与,加深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教育与生活更紧密,更加关注教育中的"人"。在教育领域,既要重视微文化的影响,又要实现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不断优化文化的环境。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微文化 价值 学校教育 影响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2011SJB88003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学生党员在“网络虚拟领导”中的作用研究》(12DJD009)
【分类号】:G641
【正文快照】: 1微文化之微,本意为隐行,就是隐秘地行走,带有细小、衰落、精妙、隐匿等意思。微文化原指“由于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1]。虽然产生定义时源于微博,但是微信、微公益、微支付、微行动、微电影、微文学、微生活等这些并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东;;互联网微内容对我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与影响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01期
2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04期
4 沈昕;翁华强;;“微时代”与“微文化”的传播学视角审视[J];青年记者;2012年2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博玫;;“日常叙事”审美与《紫罗兰》表述方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郑晓红;;消费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黄丹琳;;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张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胡辉平;;“单向度人”的生成与消解[J];今传媒;2012年03期
8 王伟芳;;品牌德商:品牌道德诉求的效用[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9 段祥贵;;本雅明城市美学及其现代性批判[J];长城;2010年08期
10 余晓矾;;如何利用微博开展高校就业工作[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沈奕斐;;个体化与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产阶级家庭为案例[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杨兆山;张海波;;发展性适应:学生适应问题的教育学阐释[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志忠;;现代汉语诗学的寻绎和建构——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述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7 鲁忠慧;;对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现实的思考[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方劲;;社会劳动变迁过程中的个体安全议题[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雯;;网络传媒的“审丑”研究——“小月月”事件折射出的消费投射与消费欲望[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10 周娟;;全球与在地空间:媒介“消费精英”空间对日常生活的介入[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9 周健;制度与角色的互动: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研究的一个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莉韵;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名师影响与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永亮;复数的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章亮;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严雯;中国“蚁族”的困境与出路[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建桥;基于场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呼晓琼;困境与出路:鲍曼后现代伦理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赵虎;高校本科生恋爱消费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隋红;;简析“微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从以微博为首的“微媒体”说起[J];大众文艺;2012年01期
2 喻国明;;微内容的聚合与开发——未来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关键[J];青年记者;2006年21期
3 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年02期
4 周琪;;微时代下社会群体思想行为特点透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04期
5 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04期
6 陈艳艳;;微时代背景下的警察文化建设[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吴小英;;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立运;学校教育也要打假[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02期
2 任洁,冯国文;珠江三角洲学校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3 罗立群;略论学校教育的情感性[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唐凯欣,金红梅;信息、知识、智慧——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该给予学生什么[J];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5 王秀兰;学校教育要以生为本[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马昌秀;浅谈通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新疆有色金属;2002年S1期
7 马立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抓起[J];党政论坛;2002年03期
8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9 赵尚松;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教育评论;2002年01期
10 尹晋英;略谈档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2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艳云;;论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开展[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2 吴小辉;魏琳琳;;让孤独与学生说再见[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3 王佩芳;;让科技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杨继生;;学校教育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李强;;学困生与学校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陆再勤;;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徐志球;;浅议电脑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张鹤;;博物馆如何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摘要)[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9 廖永铭;叶永恩;;浅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联系对学校教育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胡蝶;;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几点思考——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璋(作者为金华市教育局副局长);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N];金华日报;2005年
2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五严”背景下学校教育大有作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3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黄雪梅;学校教育创新活力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郭淑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育途径[N];南方日报;2013年
6 记者 刘子烨;学校教育不能再重“英”轻“汉”了[N];联合时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颖;学校教育:多元冲击,,坚守前行[N];福建日报;2013年
8 周润智;健全的学校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9 记者 苏天瑞 通讯员 吴瑾玉;全市关工委学校教育工作会议在虞城县召开[N];商丘日报;2009年
10 赵泰文;督促指导学校教育关工委工作[N];毕节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英;民族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滕志妍;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宏;散居回族学校教育的隐性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张斌;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振宇;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洲;学校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李亚娟;学校教育负担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佳;论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合理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艳艳;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朱云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之父—约翰·霍尔特家庭学校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刘玉侠;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良田;西藏宗教寺院教育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3年
8 赵永进;梁启超的学校教育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沙莉莉;T村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变迁[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连英;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期察哈尔地区的学校教育[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微文化的价值基础与教育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7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0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