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网络交往与社会创造性的关系:序列中介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5 10:08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网络交往与社会创造性的关系:序列中介效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创造性 网络交往 现实人格 网络人格 大学生
【摘要】:社会创造性是个体在日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个体以新颖、独特、适当而有效的方式提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品质。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人格特质,如神经质、开放性与社会创造性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互联网的产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和方式,这对个体社会创造性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试图系统地考察大学生人格、网络交往与社会创造性的关系。 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512名大学生,采用胡靖宜(2008)编制的大学生社会创造性问卷、平凡(2012)编制的网络交往问卷考察大学生的社会创造性和网络交往的特点。同时将John等(1991)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置于现实和网络情景中分别测量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结果表明: (1)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对应维度具有高相关。 (2)现实人格中的外向性得分显著低于网络人格中的外向性得分,而现实人格中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网络人格中的神经质得分。 (3)现实人格能够显著预测网络人格的对应维度。 (4)网络人格的中宜人性和网络交往在现实人格中的宜人性与社会创造性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现实人格中的宜人性通过三条间接路径影响社会创造性:通过网络人格中的宜人性的中介作用;通过网络交往的中介作用;通过依次影响网络人格中的宜人性和网络交往而影响社会创造性。 (5)网络人格的中开放性和网络交往在现实人格中的开放性与社会创造性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现实人格中的开放性通过两条间接路径影响社会创造性:通过网络人格中的开放性的中介作用;通过依次影响网络人格中的开放性和网络交往而影响社会创造性。 (6)网络人格的中外向性和网络交往在现实人格中的外向性与社交创新性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现实人格中的外向性通过三条间接路径影响社交创新性:通过网络人格中的外向性的中介作用;通过网络交往的中介作用;通过依次影响网络人格中的外向性和网络交往而影响社交创新性。 (7)网络人格的中开放性和网络交往在现实人格中的开放性与自我认知性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现实人格中的开放性通过两条间接路径影响自我认知性:通过网络人格中的开放性的中介作用;通过依次影响网络人格中的开放性和网络交往而影响自我认知性。
【关键词】:社会创造性 网络交往 现实人格 网络人格 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11
- 1.3 研究意义11-12
- 2 文献综述12-21
- 2.1 创造性的研究12-13
- 2.2 社会创造性13-15
- 2.2.1 社会创造性的含义13
- 2.2.2 人格与社会创造性13-14
- 2.2.3 网络交往与社会创造性14-15
- 2.3 人格与网络交往15-17
- 2.4 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17-20
- 2.4.1 网络人格的内涵17
- 2.4.2 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关系17-18
- 2.4.3 网络人格形成的理论18-20
- 2.5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评价及研究构想20-21
- 3 人格、网络交往与社会创造性的关系21-40
- 3.1 研究目的21
- 3.2 研究方法21-22
- 3.2.1 被试21
- 3.2.2 研究工具21-22
- 3.2.3 统计方法22
- 3.3 研究结果22-40
- 3.3.1 大学生社会创造性的特点22-23
- 3.3.2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23-24
- 3.3.3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24-26
- 3.3.4 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的差异性检验26
- 3.3.5 现实人格对网络人格的回归分析26-28
- 3.3.6 人格与网络交往的回归分析28-31
- 3.3.7 人格对社会创造性的影响:序列中介效应分析31-40
- 4 讨论40-46
- 4.1 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的异同点40-42
- 4.2 人格、网络交往对社会创造性的预测作用42-44
- 4.3 本研究的价值与局限44-46
- 4.3.1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44-45
- 4.3.2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45-46
- 5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2
- 附录52-58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58-59
- 后记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文波,徐陶;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04期
2 杨洋;雷雳;;青少年外向/宜人性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3 谷传华;周宗奎;;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4 谷传华;周宗奎;种明慧;;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与其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3期
5 罗晓路;林崇德;;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6 谷传华;刘艳;周宗奎;;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内部一致性及其领域特征[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7 邓林园;方晓义;万晶晶;张锦涛;夏翠翠;;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2年01期
8 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9 高文斌;陈祉妍;;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10 谷传华;创造系统观及其对创造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521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2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