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大学生参与理性与校方作为的关系模型探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02:17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大学生参与理性与校方作为的关系模型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性事件 氛围感染 大学生 参与理性 校方作为
【摘要】:群体性事件的氛围感染、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和校方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三者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探究这三者的关系。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大学生参与理性与校方作为关系调查问卷》309份。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出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处于中等水平,群体性事件的参与理性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并非完全非理性行为,而是由有限理性向非理性发展的过程;采用T检验得出校方作为前后,大学生参与理性具有显著差异,校方作为后理性显著高于校方作为前理性。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氛围感染对大学生参与理性具有一定预测作用。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的人际支持因子对大学生参与理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情绪感染因子对大学生参与理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校方作为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氛围感染对大学生参与理性的作用。校方应该在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理性程度较高时介入事件,并顺利解决,以免将行为升级,,事态扩大。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氛围感染 大学生 参与理性 校方作为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8
- 第1章 绪论8-10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研究目的9
- 1.3 研究意义9-10
- 第2章 研究综述10-19
- 2.1 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10-13
- 2.1.1 国外的群体性事件研究10-11
- 2.1.2 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11-13
- 2.2 氛围感染、大学生参与理性、校方作为的文献综述13-19
- 2.2.1 氛围感染的研究13-16
- 2.2.2 理性行为的研究综述16-17
- 2.2.3 群体性事件中,校方作为的研究综述17-19
- 第3章 研究设计19-22
- 3.1 研究假设19
- 3.2 研究对象19-20
- 3.3 研究工具20-21
- 3.3.1 分问卷一: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问卷21
- 3.3.2 分问卷二: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理性问卷21
- 3.4 数据处理21-22
- 第4章 问卷的编制、修订与施测22-30
- 4.1 分问卷一: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问卷的编制22-26
- 4.1.1 问卷的维度建构与项目编制22
- 4.1.2 问卷的预测与项目分析22-23
- 4.1.3 探索性因子分析23-25
- 4.1.4 分问卷一的信度分析25
- 4.1.5 分问卷一的效度分析25-26
- 4.2 分问卷二: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理性调查问卷的编制26-30
- 4.2.1 问卷的维度建构与项目编制26
- 4.2.2 问卷的预测与项目分析26
- 4.2.3 探索性因子分析26-28
- 4.2.4 分问卷二的信度分析28
- 4.2.5 分问卷二的效度分析28-30
- 第5章 研究结果30-48
- 5.1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的总体状况30-31
- 5.2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的人口学变量差异研究31-36
- 5.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氛围感染差异性分析31
- 5.2.2 不同年级大学生受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的差异性分析31-34
- 5.2.3 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差异性分析34
- 5.2.4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差异分析34-35
- 5.2.5 是否参加过群体性事件在氛围感染上的差异分析35
- 5.2.6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在专业变量上的差异分析35-36
- 5.3 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理性状况分析36-37
- 5.4 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理性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37-42
- 5.4.1 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理性的性别差异分析37
- 5.4.2 不同年级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参与理性的差异性分析37-40
- 5.4.3 是否独生子女变量在群体性事件参与理性的差异性分析40
- 5.4.4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参与理性差异分析40-41
- 5.4.5 是否参加过群体性事件在参与理性上的差异分析41-42
- 5.4.6 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理性在专业变量上的差异分析42
- 5.5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与大学生参与理性的相关性研究42-43
- 5.6 氛围感染与大学生参与理性的回归分析43-48
- 5.6.1 回归分析的适切性分析44-46
- 5.6.2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各因子对大学生参与理性的回归分析46
- 5.6.3 氛围感染各因子对大学生参与理性各因子回归分析46-48
- 第6章 讨论与分析48-55
- 6.1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分析48-50
- 6.1.1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总体水平分析48-49
- 6.1.2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的人口学统计变量差异分析49-50
- 6.2 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理性分析50-52
- 6.2.1 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理性总体分析50-51
- 6.2.2 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理性的人口学统计变量差异分析51-52
- 6.3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与大学生参与理性相关分析结果讨论52-53
- 6.4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与大学生参与理性的回归分析讨论53-54
- 6.5 氛围感染、大学生参与理性、校方作为的关系模型建构54-55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55-59
- 7.1 研究结论55-56
- 7.1.1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的研究结果55
- 7.1.2 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理性的研究结果55-56
- 7.1.3 群体性事件氛围感染与、参与理性与校方作为相关研究结论56
- 7.2 研究启示56-57
- 7.3 创新之处57
- 7.4 研究不足57
- 7.5 研究建议57-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 问卷63-6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泽明;张春荣;田瑞兰;;泄愤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邓文琳;刘鸿;;大学学术氛围及影响因素理论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年Z2期
3 黄泽先;曾令华;段忠东;江群;;理性行为的多重性分析[J];经济评论;2007年02期
4 何大安;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转化的行为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5 宋宝安;于天琪;;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6 杜志强;陈时见;;大学通识教育:回顾、反思与追求[J];教育科学;2009年06期
7 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J];晋阳学刊;2004年01期
8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9 韦永琼;;高校群体性事件生发与否可能性分析及对策探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02期
10 郑欣;集群行为:要素分析及其形成机制[J];青年研究;2000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德林;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24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24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