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7-05 21:04
本文关键词:新课改视域下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思考
【摘要】:教育实践中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一直存有理想与现实的偏差。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嬗变,既包含了教育目的从“应然性”向“实然性”的转变,把理想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实际的教育目的过程;又包含了教育目的从“实然性”向“应然性”的回归,把实然的教育目的调整提升为一种新的应然。 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做出调整。但教育回归应然,才可能保持教育的本真。任何阶段的应然观照,说到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教育目的 应然 实然 以人为本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0-0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选题缘由9-10
- 1.2 选题意义10
- 1.3 文献综述10-14
- 1.3.1 国内相关研究10-12
- 1.3.2 国外相关研究12-14
- 1.4 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15-19
- 2.1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15
- 2.2 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15-16
- 2.3 教育目的具有应然性和实然性16-18
- 2.3.1 应然与实然的含义16-17
- 2.3.2 教育目的的应然性17-18
- 2.3.3 教育目的的实然性18
- 2.4 教育目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关系18-19
- 第3章 教育目的的“实然”分析19-25
- 3.1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然”价值取向19-22
- 3.1.1 价值诉求的复杂性19
- 3.1.2 政策层面的社会本位19-20
- 3.1.3 教学层面的知识本位20-21
- 3.1.4 人本缺失的“实然”状态分析21-22
- 3.2 教育目的的“实然”矛盾——人的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的选择22-23
- 3.2.1 人的本体功能22-23
- 3.2.2 人的工具功能23
- 3.2.3 教育实践中本体功能和工具功能的钟摆状态23
- 3.3 小结23-25
- 第4章 新课改教育目的“应然”宗旨25-39
- 4.1 教育目的应然状态——新课改的出发点25-26
- 4.2 应然观照——新课改的不断超越与追求26-38
- 4.2.1 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发展本真26-32
- 4.2.2 幸福人生体现人生本真32-38
- 4.3 小结38-39
- 第5章 从实然到应然——新课改教育目的变革和调谐39-45
- 5.1 实然与应然的分裂39-40
- 5.1.1 应然追求的“应景”39-40
- 5.1.2 实然发展的“媚俗”40
- 5.2 实然向应然的转变策略40-42
- 5.2.1 摒弃基于工具功能一味地灌输40-41
- 5.2.2 张扬基于本体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41
- 5.2.3 强化教育发展的主题——主体性发展41-42
- 5.3 教育目的从“实然”走向“应然”的必然性42-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王晨光;谢利民;;教育目的含义的哲学辨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石鸥;责任分担对学生负担和课程改革的影响[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5 王世意;教育目的与当今学校教育[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谢淑玲;;对教育目的的再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7 戴军;娄小平;;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9 邓晓芒;教育的艺术原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安宝珍;;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分析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523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2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