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知识建构对话三层转换的内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22:04

  本文关键词:知识建构对话三层转换的内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建构对话 内在机制 共享型对话 协商型对话 升华型对话


【摘要】: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是一种以观点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论,重视构建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旨在通过学生间的知识建构对话不断改进观点,形成对社区有价值的智能产品。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有关知识建构对话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它的定义、特征、策略、组织形式等问题上,而对其内在机制则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讨。本研究立足于内在机制视角,从变化趋势、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了三个不同层次知识建构对话的转换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对话由表层走向深层的策略。 本论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在甘永成、Herri、Pena-Shaff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知识建构对话的内容分析体系,并进行信度分析。随后,本研究作者于2013年2月—6月亲自进入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四年级三个班的教学课堂,通过观察、记录、访谈以及登录知识论坛的方式,重点收集了三个班知识论坛中《动物》主题下的所有内容。最后,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共享型对话、协商型对话、升华型对话三个层面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编码,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共享型对话整体呈下降趋势,“问答”引起局部波动;该对话与协商型对话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问答”对协商型对话的影响最大。协商型对话整体呈上升趋势,“冲突”引起局部波动;协商型对话与升华型对话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辩护”和“共识”对升华型对话影响较大。升华型对话整体呈上升趋势,“综合”、“引用”起主要作用,局部的“评论”、“反思”比例较低;升华型对话与共享型对话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综合”和“反思”对共享型对话影响较大。 本文进而提出促进知识建构对话由表层走向深层的四点建议:降低浅层次的“问答”频率;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对问题形成共识;培养评论和反思能力,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深入认识知识建构对话发展脉络,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深度交流。
【关键词】:知识建构对话 内在机制 共享型对话 协商型对话 升华型对话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8
  • 第1章 绪论8-19
  •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选题理由9-10
  • 1.2 概念界定10-14
  • 1.2.1 知识建构对话10-11
  • 1.2.2 内在机制11-13
  • 1.2.3 内容分析13-14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14-16
  • 1.3.1 研究目标14
  • 1.3.2 研究内容14-15
  • 1.3.3 研究对象15
  • 1.3.4 研究过程与方法15-16
  • 1.4 课程开展概述16-19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19-31
  • 2.1 知识建构理论19-22
  • 2.2 知识建构对话22-26
  • 2.3 与知识建构相关的内容分析26-27
  • 2.4 可行性分析27-31
  • 第3章 构建知识建构对话的内容分析体系31-39
  • 3.1 选择分析样本及分析单元31-32
  • 3.1.1 选定分析样本31-32
  • 3.1.2 确定分析单元32
  • 3.2 确定分析类目,制定编码系统32-36
  • 3.3 信度分析36-39
  • 3.3.1 内在信度36-37
  • 3.3.2 外在信度37-39
  • 第4章 数据收集与内容编码39-59
  • 4.1 第一阶段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39-45
  • 4.1.1 四1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40-42
  • 4.1.2 四2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42-43
  • 4.1.3 四3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43-45
  • 4.2 第二阶段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45-50
  • 4.2.1 四1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45-47
  • 4.2.2 四2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47-48
  • 4.2.3 四3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48-50
  • 4.3 第三阶段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50-54
  • 4.3.1 四1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50-52
  • 4.3.2 四2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52-53
  • 4.3.3 四3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53-54
  • 4.4 第四阶段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54-59
  • 4.4.1 四1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54-55
  • 4.4.2 四2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55-57
  • 4.4.3 四3班数据收集及内容编码57-59
  • 第5章 知识建构对话三层转换的发展机制—变化趋势59-77
  • 5.1 三个班级的差异性分析59-60
  • 5.2 共享型对话的变化趋势60-64
  • 5.2.1 整体变化趋势61-62
  • 5.2.2 局部变化趋势62-64
  • 5.3 从共享到协商——协商型对话的变化趋势64-67
  • 5.3.1 整体变化趋势64-65
  • 5.3.2 局部变化趋势65-67
  • 5.4 从协商到升华——升华型对话的变化趋势67-72
  • 5.4.1 整体变化趋势68-70
  • 5.4.2 局部变化趋势70-72
  • 5.5 结果与讨论72-77
  • 第6章 知识建构对话三层转换的约束机制—相互作用分析77-87
  • 6.1 共享型对话与协商型对话的相互作用分析77-80
  • 6.1.1 共享型对话与协商型对话的双变量相关分析78
  • 6.1.2 共享型对话子类目与协商型对话的回归分析78-80
  • 6.2 协商型对话与升华型对话的相互作用分析80-82
  • 6.2.1 协商型对话与升华型对话的双变量相关分析80
  • 6.2.2 协商型对话子类目与升华型对话的回归分析80-82
  • 6.3 升华型对话与共享型对话的相互作用分析82-84
  • 6.3.1 升华型对话与共享型对话的双变量相关分析82-83
  • 6.3.2 升华型对话子类目与共享型对话的回归分析83-84
  • 6.4 结果与讨论84-87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87-93
  • 7.1 研究结论87-92
  • 7.2 研究创新92
  • 7.3 研究不足与后续92-93
  • 参考文献93-9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99-100
  • 致谢1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勇;王陆;;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2 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3 徐燕;;知识建构社区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4 彭莉芳;;如何通过学生互评手段促进高中语文写作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2期

5 张义兵;陈伯栋;Marlene Scardamalia;Carl Bereier;;从浅层建构走向深层建构——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6 孙芙蓉;互动 对话 转变——“对话源—对话流—对话场”教学模式图解[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刘江;;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互评能力培养策略[J];教师;2013年06期

8 杨雪;关文信;;互动共生:生态哲学视域下课堂教学环境的内在机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赵建华;David McConnell;;网络学习中的协作知识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07年03期

10 庄慧娟;柳婵娟;;基于解释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模型[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幼如;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50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50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7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