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攻击性与儿童期性虐待
发布时间:2017-07-30 01:01
本文关键词: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攻击性与儿童期性虐待
更多相关文章: 西藏 高校 女大学生 儿童期性虐待 抑郁 攻击性
【摘要】:为了解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攻击性与儿童期性虐待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西藏地区三所高校中年龄为17-26岁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大学生共480名作为被试,选用自编基本情况量表、儿童期性虐待经历调查问卷、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BussPerry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抑郁与攻击性状况进行调查。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儿童期性虐待方面,被调查的480名被试中有107人回答16周岁以前曾经经历过至少1次1种性虐待,发生率为22.3%(107/480)。回答有性虐待经历的女大学生中(107人),在年龄段上,首次发生性虐待小于6岁的有5人(4.7%),6至12岁的有13人(12.1%),12至16岁的有89人(83.2%);在发生时间上,晚上最多,有40人(37.4%);在发生地点上,公共场所最多,有41(38.3%)人。实施性虐待者在性别分布上,男性为主,有100人(93.5%);在年龄段上,青年最多,有87人(81.3%);与被性虐待者关系中,同乡与陌生人居多,均有34人(31.8%)。 (2)抑郁方面,被试中无抑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9.6%、轻度抑郁的占40.2%、中度抑郁的占9.6%、重度抑郁的占0.6%,这说明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一半以上有或多或少的抑郁情绪。被试中藏族女大学生的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三项症状及总抑郁均比汉族女大学生严重,独生子女的精神性-情感症状比非独生子女严重,父母离异或至少一方去世的女大学生的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三项症状及总抑郁比父母健在的女大学生严重,有宗教信仰女大学生的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三项症状及总抑郁比无宗教信仰女大学生严重,医学女大学生的精神运动性障碍比理科女大学生严重。 (3)攻击性方面,独生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且在攻击性总分上高于非独生女大学生。文科和理科女大学生比医学学生更容易产生言语攻击行为。城市和县城女大学生比农村或牧区学生更容易发生身体攻击,且城市女大学生比农村或牧区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言语攻击和愤怒。父亲为公务员的女大学生比父亲为农或牧民的女大学生身体攻击性强;父亲为商人或其他职业的女大学生比父亲为农或牧民的女大学生言语攻击性高。 (4)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儿童期性虐待会引起抑郁。身体接触性虐待组在身体攻击、自我攻击上均比非性虐待组与非身体接触性虐待组强烈。另外,回归分析发现,精神性-情感症状、精神运动性障碍两个因子解释了攻击性总分8%的变异量,,因此,抑郁会引发攻击性。
【关键词】:西藏 高校 女大学生 儿童期性虐待 抑郁 攻击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1
- 引言11-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1
- 1.1 儿童期性虐待及其研究进展12-15
- 1.1.1 儿童期性虐待的定义12-13
- 1.1.2 儿童期性虐待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工具13-14
- 1.1.3 儿童期性虐待的发生率14
- 1.1.4 儿童期性虐待对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14-15
- 1.1.5 影响儿童期性虐待后果的因素15
- 1.1.6 儿童期性虐待研究发展趋势15
- 1.2 抑郁及其研究进展15-17
- 1.2.1 抑郁的理解15-16
- 1.2.2 影响抑郁的因素16
- 1.2.3 抑郁研究发展趋势16-17
- 1.3 攻击性及其研究进展17-18
- 1.3.1 攻击性的定义17
- 1.3.2 攻击性产生原因的研究17-18
- 1.3.3 引起攻击相关因素的研究18
- 1.3.4 攻击性研究发展趋势18
- 1.4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攻击性与儿童期性虐待的研究现状18-19
- 1.4.1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研究现状18
- 1.4.2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研究现状18
- 1.4.3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攻击性研究现状18-19
- 1.5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问题19-21
- 1.5.1 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19
- 1.5.2 研究内容的匮乏19
- 1.5.3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19-21
- 第二章 问题提出21-23
- 2.1 研究目的21
- 2.2 研究意义与假设21-22
- 2.3 研究思路22
- 2.4 研究方法22
- 2.5 创新之处22-23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23-26
- 3.1 被试23
- 3.2 研究工具23-24
- 3.2.1 基本情况量表23
- 3.2.2 儿童期性虐待经历调查问卷23-24
- 3.2.3 自评抑郁量表24
- 3.2.4 Buss & Perry 攻击性问卷修订版24
- 3.3 研究方法24
- 3.4 施测过程24-26
- 第四章 研究结果26-42
- 4.1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26-29
- 4.1.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26
- 4.1.2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描述统计26-27
- 4.1.3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27-29
- 4.2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状况29-33
- 4.2.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29
- 4.2.2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状况得分统计29
- 4.2.3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状况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29-33
- 4.3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攻击性33-38
- 4.3.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33-34
- 4.3.2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攻击性与同类人群的比较34
- 4.3.3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攻击性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34-38
- 4.4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与抑郁的关系38-39
- 4.4.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38
- 4.4.2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对抑郁的影响38-39
- 4.5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与攻击性的关系39-40
- 4.5.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39
- 4.5.2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对攻击性的影响39-40
- 4.6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与攻击性的关系40-42
- 4.6.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40
- 4.6.2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与攻击性的相关分析40-41
- 4.6.3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与攻击性的回归分析41-42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42-49
- 5.1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42-43
- 5.2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状况43-45
- 5.3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攻击性45-47
- 5.4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与抑郁的关系47-48
- 5.5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与攻击性的关系48
- 5.6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与攻击性的关系48-49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49-53
- 6.1 关于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的结论与建议49
- 6.2 关于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的结论与建议49-51
- 6.3 关于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攻击性的结论与建议51
- 6.4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对抑郁的影响分析与建议51-52
- 6.5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对攻击性的影响分析与建议52
- 6.6 西藏地区高校女大学生抑郁对攻击性的影响分析与建议52-53
- 参考文献53-57
- 附录57-63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63-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平艳;;国内外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2 连光利;陈晶琦;;大专女生儿童期性虐待358名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4期
3 徐汉明,刘安求;儿童期性虐待对受害者心理的远期影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年01期
4 李鹤展,张亚林;儿童期虐待与成人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5 龙卿志;;西藏自治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2期
6 孟新珍;儿童期性虐待成人抑郁患者的特点[J];中原精神医学学刊;1999年04期
7 章清荷;董永海;张志华;郑睿智;刘娟娟;董青;张茜;黄芬;;合肥市中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状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年02期
8 何敏媚;郭冬梅;洪学智;赵静;杨永珠;曾光;;大学生抑郁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8期
9 朱相华;王亚萍;孙东鹏;张鹏;耿德勤;杨永杰;李娇;;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路径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10 高桦;;被攻击者的性别差异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1997年04期
本文编号:591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9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