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浅谈阅读教学中感悟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14-07-24 12:25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厚积薄发,读中积淀感情的底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得之于俄颐,积之于平时"。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自然、社会、多观察,多体验,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进行理性思考,训练其敏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阅读。通过阅读不仅易于理解字、词及句含义,还可以熟悉其用法。学生读得多了,"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

  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读,必须留出练读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读透、读会,以真正达到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目的。对于文中一些关键、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些语句。这样,学生连续多次诵读这些句段,结果一次比一次体会得深,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二、挖掘内涵,想象中晶昧感悟的真谛

  课文中的有些词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往往包含着多种意思,还有些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词义本身,须让学生或沿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博,或纵观全文将思路引入深层,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和重点词的理解。如《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执教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课文)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述:这是怎样的一座古寺呢?请你朗读这段文字,带着老师走进这座古寺。(指名学生①朗读这段话,该生读得较平淡;请学生②朗读,该生在读"到处是灰尘"时加重了语气)

  师:噢,我看见了,这座古寺里"到处是灰尘"。

  (课件上用红色映示"到处是灰尘")

  (指名学生③朗读,该生读到"长满了青苔"时加重了语气)师:我看清了,这座古寺的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

  (课件上用红色映示"长满了青苔")

  (指名学生④再读这段文字,该生在读"厚厚的蜘蛛网"时又加重了语气)

  师:我昕明白了,古寺的神像上还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课件上用红色映示"厚厚的蜘蛛网")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是怎样的一座古寺。

  (学生齐读)

  短短的一段话,执教者不厌其烦地请了四名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朗读,学生也把自己感悟到的古寺之"破败"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等的变化逐步表达了出来。正是这样民自读自悟,使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了直接的对话,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淀了语感。

  三、注重实践,体验中共享感悟的灵动阅读主体的"感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昧"的把握,必须通过体验方能捕捉到文章所隐含的高情远意。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变文为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有趣,把学生引入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特定情境中,见其人,睹其物,辨其形,嗅其昧,闻其声,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感悟语言,陶冶情感。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有这样一段话"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有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

  师:那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这次的大地震中,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他一无所知,此时此刻他的内心还能平静吗?

  生:不能。

  师:是的,平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台湾青年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但是他觉得应该躺在,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昕一听他会想主国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学生片断练笔)"这位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会想到哪些亲人,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段话。"

  师:能把你写的读一读吗?

  生: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现在还好吗?我很想念你们,很想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正存捐献骨髓,不能离开,笔耕文化传播,很对不起。愿上天保佑你们!

  生:亲爱的父母兄弟:我想你们在昨天的大地震中一定会平安无事的,我正在医院里捐献骨髓,一位杭州的青年需要我的骨髓,我马上就会和你们在一起的,不要牵挂。

  教师恰倒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未定点.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未定点,放飞学生体验的翅膀,拓宽学生心灵的空间,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和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也使学牛的牛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6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6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c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