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儿童基于不同可信度特质和情景的信任判断
本文关键词:4~7岁儿童基于不同可信度特质和情景的信任判断
【摘要】:以120名4~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改编后的对偶选择范式,探讨儿童基于两种不同的可信度特质(善良和能力)和两个与信任有关的情景进行的信任判断能力。结果显示:(1)4~7岁儿童在善良情景正确判断率都高于随机水平,而在能力情景中,仅6岁和7岁儿童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2)6岁儿童虽然已经具备依据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正确的信任判断的能力,但是在善意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要好于在能力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而7岁儿童在能力情景和善意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则没有显著差异;(3)同时考虑两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时,5~7岁儿童的正确率高于了随机水平,并且6、7岁儿童的正确率要显著高于5岁儿童。这些结果表明儿童到了5岁才初步发展出同时考虑可信度特质和情景进行信任判断的能力,直到7岁这一能力才相对成熟和稳定。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关键词】: 可信度特质 情景 信任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1引言信任是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更是儿童人格、社会化和智力成熟的重要心理机制,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稳定、合作性及亲密的人际关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兰萍,周晖,2009)。认识儿童信任的发生、发展特点、影响信任判断的因素以及信任判断的策略,对建立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琴;李红;;儿童特质推理中的信息利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5期
2 张兰萍;周晖;;幼儿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的发展——其持续性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3期
3 李庆功;徐芬;周小梅;;3~5岁儿童基于能力特质进行信任判断的策略及其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2期
4 张建新,张妙清,梁觉;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年03期
5 王美芳;儿童人格特质概念的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霞;;儿童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及其争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张丽梅;;组织中人际信任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国际商务研究;2009年06期
3 贺远琼;田志龙;陈昀;;环境不确定性、企业高层管理者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8年03期
4 白小薇;;情绪变量对人际信任判断的影响作用[J];经营管理者;2009年15期
5 应湘;仇妙芹;叶小红;;外来工子女人际信任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孙巍;;人际信任研究述评[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17期
7 李明明;;初中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际信任、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8 池丽萍;;大学新生亲子沟通质量与“信任圈”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5期
9 刘晓霞;饶育蕾;周蓉蓉;;“关系”对民营上市公司代理成本与代理效率的影响[J];系统工程;2013年11期
10 康廷虎;庞倩;张丰;;职业决策情境中信任水平对建议采纳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迎春;;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才生;社会信任的基础:一种制度的解释[D];吉林大学;2004年
4 谢凤华;消费者信任前因、维度和结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杨静;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的产生机制及其对合作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6 陈劲;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07年
7 熊焰;消费者初次网络购物信任和风险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李晔;师生信任及其对学生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庆;消费者对网络商店的信任及信任传递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杨清望;论法律权威[D];吉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友庆;“心理理论”的研究概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年02期
3 刘娟;;特质标签对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2期
4 张兰萍;周晖;;幼儿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的发展——其持续性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3期
5 张琴;张婷;李红;王耘;;儿童特质推理与情绪和效价线索理解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5期
6 刘希平,唐卫海,方格;“儿童对主观世界认识的发展”研究的热点[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7 张建新,MichaelH.Bond;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J];心理学报;1993年02期
8 宋维真,张建新,张建平,张妙清,梁觉;编制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意义与程序[J];心理学报;1993年04期
9 王登峰,方林,,左衍涛;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J];心理学报;1995年04期
10 黄天元,林崇德;关于儿童特质理解的心理理论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嵬,祝华,Barbara Dodd,姜涛,舒华,王立新;性别、幼儿园教育和英语学习对普通话儿童语音习得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0年02期
2 杨志新,吴怀东;男女大学生对两性嗓音源记忆的差异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3 孟昭兰,邓惠;爆发怒与潜在怒及其在认知操作中的功能[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4 刘军豪,岑国桢;我国6-10岁儿童的“上苍公正”判断特点[J];心理学报;2000年02期
5 蔡厚德;两耳分听汉字测验中大脑机能优势加工的超日节律效应[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6 李亦菲,朱新明;迁移研究中的实验设计、迁移量计算与口语报告分析[J];心理科学;2001年01期
7 申继亮,陈勃,王大华,Gisela Labouvie-Vief,Manfred Diehl;成人期智力的年龄特征:中美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8 王美芳,张文新,林崇德;6—12岁儿童嵌套思维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9 李伯约;时间顺序标码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5期
10 罗照盛,张厚粲;中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群;张庆林;;因果信念调整及其解释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楠;罗峥;;消极情绪背景对积极刺激的放大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徐平;周成军;;围棋活动对儿童注意力和意志力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杨丽娴;杨治良;张锦坤;;妒忌对群际关系的自动化影响及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南锦;陈红;;媒体理想身体意象对不同身体满意水平女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身体态度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文剑冰;;多维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选题策略比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简小珠;张敏强;;在GRM下的被试能力高估或低估现象[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林海菁;丁树良;;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刘远我;;面试前有关被试的心理测验信息对考官面试评价的影响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董荔;张剑;李秀林;;自主定向水平调节下员工情感与创造性绩效关系的模拟实验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爱萍 李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糟糕的“心理痛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决策实验室;公平偏好:行为、心理与进化视角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卫杰;先否定后表扬我们为何更高兴[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康廷虎 陈晨;手是心理的探照灯:身体与心智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渭玲;媒体暴力信息对不同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生理心理的不良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2 刘声涛;几何类比推理测验用于认知诊断的可行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会明;变化觉察任务下影响背景线索效应的因素[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丽娴;妒忌的内隐特性:理论与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君;莫扎特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杨群;因果信念调整中反例信息的解释机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潘玲;基于任务特性的前瞻记忆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欢;类别学习中的文化差异[D];中南大学;2010年
9 卢光莉;公平启发式理论的系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魏知超;后见之明偏差的形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峰;青少年领域区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立利;述情困难中枢和外周反应的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何艳;非语言情境中空间对时间的影响及其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连红杰;基于ERP技术的说谎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高禄;线索效价与反馈延迟对反馈相关负波(FRN)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U
本文编号:768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768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