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现代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杜威与现代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摘要】:研究现代教育中的杜威和杜威所探索的现代教育,是现代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如何继承前现代教育遗产和培养现代社会新人"的问题。研究现代教育要处理好正确对待"传统教育"和"教育传统"的问题。20世纪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前现代教育走出封闭,面向社会开放,进行多方面改革,向现代教育转型;科学主义、实验主义影响教育领域,教育研究出现科学化取向;教育多元发展,各种观念、思潮不断涌现。现代教育发展的"逻辑"是,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教育传统,使教育能够可持续和常态的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关键词】: 杜威 教育史研究 现代教育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的问题与范式”(项目编号:11YJA880026)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毋庸置疑,在20世纪,杜威是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著作《我的教育信条》(My PedagogicCreed,1897)、《学校与社会》(The School andSociety,1899)、《儿童与课程》(The Child andCurriculum,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爱华;《醒世姻缘传》中父权秩序的倾覆[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费菲;;法律传统论纲[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吴先伍;;陈独秀伦理革命的传统内涵——兼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李夏灵;;传统在法治社会中的定位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5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聂姗;;冲不破传统的反传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主义的再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孙显元;;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传延与变革[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张久瑛;;强力介入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基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人类学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刘影;;城市文学的“上海怀旧”之旅[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10 熊进;;马克思时间概念的三维特质[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新;;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认同的依据和路径研究[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黄建新;;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兼论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的复位[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玮琳;;廊桥信仰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寿宁廊桥为研究对象[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寿荣;;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杨文笔;;回族商业的传统与时代复兴——走向世界市场的“回商”[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6 杨文笔;;回族商业的传统与时代复兴——走向世界市场的回商[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7 赵磊;;破坏性创新·基因置换·文化迭代——论增强企业文化建设针对性、有效性的路径和方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8 黄丽萍;;弹性结构:地方性知识嵌入与基层民主治理形态——一个本土化的基层民主治理发展研究[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10 李丽;;文化公共性与公共性文化建设[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仁塔娜;海湾合作委员会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仙琴;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蓓;中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夏清;历史文化与城市主题文化塑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赵晓鹏;论信仰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戚顺欣;论吴德旋“清雕琢”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妹;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学清;关于和谐社会视域下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闫恒;制约皇权的神学—董仲舒宗教与政治思想浅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正伟,顾黄初;关于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对话[J];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10期
2 周洪宇;;教育史研究改革管抒[J];教育评论;1991年02期
3 ;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纪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2期
4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年02期
5 薛东;注重把握地方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读王豫生主编《福建教育史》[J];东南学术;2005年03期
6 杨伟玉;;浅谈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11期
7 高时良;;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史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1986年03期
8 刘钦腾;;近10年我国教育史学科反思性研究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3期
9 张继荣;;浅谈内容分析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年07期
10 谈儒强;;教育史学评论的客观基础与评价标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国华;;关于“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施克灿;;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许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学观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江铭;;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陈桂生;;略论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以今度古”现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李爱萍;;西方教育史研究模式演变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王文宝;;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20年回顾与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刘海峰;;高等教育史研究三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许国春;;对近年中国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林祥;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新篇章[N];光明日报;2003年
2 记者 吴杰文;走现代教育发展之路[N];潮州日报;2007年
3 杨孔炽;关于教育史研究的价值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
4 顾佳怡 记者 双生;《南京教育史》举行首发式[N];南京日报;2007年
5 何东昌;为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奠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记者 王瑶;我市教师收获丰[N];大同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发伟;建设精品工程 打造一流环境[N];咸阳日报;2009年
8 刘连伟;解读辽宁省北镇高中创建名校的三项举措[N];消费日报;2006年
9 王晨;隐藏在词条下的知识演进:百科全书中的前沿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房超平 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冯增俊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宋强;追梦新的教育境界[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增国;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傅琳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4 于珍;近代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宇霞;广东近代中医学校教育史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周惊涛;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7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媛;热闹而寂寞的乡村教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宁;地缘与学缘: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实;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伞晓辉;计算机科学教育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郝丽霞;2000年以来教育史研究的主要进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崔丽君;宋代江西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郑娟娟;论近代教会教育在安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7年
6 宋臻垠;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谈晓奇;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理论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晶;古代日本的中国语教育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强;1927-1937年安徽教师群体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王艳;1912—1927年北京地区的中学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0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800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