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0 12:19

  本文关键词: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成才因素 拔尖创新人才


【摘要】: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成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获奖者成才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名师影响和人生机遇等。获奖者成才的内部因素主要为志存高远的理想信念、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和科技强国的爱国热情。研究还发现,个人成才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自身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家庭背景并非成才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的态度;接受优质教育,获得名师指导,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善抓机遇可改变人的命运,但机遇与成功总是偏爱有充分准备的人;将个人主攻方向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一致起来,更容易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成才因素 拔尖创新人才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担当实现中国梦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IA13007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2014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张存浩院士和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到现在共有24位获奖者。这一奖项的设立和颁布,既是国家对长期乐于奉献、甘于清贫、始终坚守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成功的外部因素[J];发明与创新;2012年05期

2 王选;;知识在于创新——我和北大方正的故事[J];今日科苑;2002年09期

3 姜莹;;解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J];科学中国人;2008年03期

4 程开甲;创新是科学的生命之源[J];神剑;2004年01期

5 马建光;;论“两弹一星”科技精英群体师承效应[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01期

6 蔡聪裕;陈宝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统计分析及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05期

7 董贵成;;王选谈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迎利;;贝尔实验室诺贝尔奖项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中小学教育家形成机制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育家形成机制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3 钱振华;;国内科技哲学领域合著者派系分析与可视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曾华锋;钱彦琮;陈晓兵;;武器研发的伦理困境与科学家的道德责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王德胜;;化学元素发现史的统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6 曾杰;试论人生成功的基本要素[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7 刘静茹;;谈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8 刘扬弃;;浅析科学界的社会分层[J];沧桑;2012年01期

9 李忆华;李立生;;高校教师学术优势积累效应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刘发茂;;对默顿科学奖励系统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闯;;诺贝尔奖奖金来龙去脉初探[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王雪源;;科学界马太效应的批判[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罗洪铁;王丽;;“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研究[A];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惠峗;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宋刚;中国技术管理学科演进发展状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苏玉娟;科恩的科学编史思想与方法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卜晓勇;中国现代科学精英[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路璐;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冯炎莲;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及网络工具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孟博;探究我国法律服务行业律师收入的赢家通吃现象[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朱雯;吴有训高等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银花;师生合著论文中的署名规范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范红亚;科研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芳;科技领军人才成长因素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辉;默顿学派与爱丁堡学派的思想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磊;兴趣在科学认识中的价值与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平;论家族型科学家隐性知识的维度及其传递优势[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的个性化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2 陶志翔;张细梅;;关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几点思考[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虞昊;中国“两弹一星”鼻祖叶企孙院士[J];科学中国人;2000年11期

4 元增民;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百年回顾及展望[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徐希元,王亚军;从“名师出高徒”看博士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09期

6 袁祖望;诺贝尔科学奖获取特点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5期

7 杨绍军;西南联大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J];学术探索;2000年06期

8 赵珈珈;凌云;;彭桓武:励精图治的爱国志士[J];国防科技工业;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祖超;国旗;;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现状调研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22期

3 衡翠;李丹;移峥峰;;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7期

4 卢建飞;史文津;;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5 刘齐军;柳珑;;《生物学基础》课程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S1期

6 高海;沈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年01期

7 王银玲;张华;阎世梁;;普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年07期

8 曾德军;柯黎;;近十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13年04期

9 李忠云;樊鹏;陈新忠;;农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及启示——以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71位院士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10 朱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彬恒;陈遇春;;坚持改革与建设并重 推进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沈昌亚;;深化教育培训改革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3 郝克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温亚;刘伟;陈权;;拔尖创新人才心理韧性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以研究生为例[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卢秀萍;李瑞宁;;依托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 构建轻工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俊;李新华;;地方性工科院校电气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忠;陈遇春;;农林高校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亢晓梅;方芳;;境外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及启示[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9 巩翔;;美国工程领导教育的特点及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罗光缉;;试论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 郝克明;高等教育改革催生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曹建文;珍惜拔尖创新人才[N];光明日报;2006年

3 记者 周丹波;我省着力培养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N];甘肃日报;2007年

4 杨帆 李学峰;市人事局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工程[N];辽源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文亭;昌大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江西日报;2010年

6 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副秘书长 叶之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任丽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入“试验”阶段[N];中国改革报;2011年

8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认清历史使命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对拔尖创新人才要早发现早培养[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杨明方;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冒”出来[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旗;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2 高晓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D];兰州大学;2012年

3 张霜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张永雷;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徐昕;拔尖创新人才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范兢业;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杨淞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9 张艳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沈田;信息生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8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888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4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