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西道堂兴办回族女童新式教育的顾与反思(1890-1958)
本文关键词:临潭西道堂兴办回族女童新式教育的顾与反思(1890-1958)
【摘要】:由于西北地区回族全民信教,民国之前回族女童教育的学习内容以伊斯兰教为主,到了民国初年间回族女童的宗教教育则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回族女童宗教教育脱离了社会发展,滞后于男子宗教教育改革,入学率低,阻碍男女同校等,这样导致西北地区的回族女性文化水平远落后于其他民族女性。但纵观中国近代回族教育史,存在着一个伊斯兰宗教团体至创建之初就重视女性教育,并且不局限于宗教教育,尤其强调国民教育。西道堂起源发展于甘肃临潭,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结合了伊斯兰和儒家传统文化,用信仰将所有回族穆斯林团结成一个乌玛大家庭发展民族教育,用道堂集体经济大力兴办回族女童新式教育,并创建了回族女童新式学校。因此,对西道堂兴办回族女童新式教育的研究对当代回族女童教育的发展仍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笔者通过研究发现20世纪初期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教育思想,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回族女童新式学校,但仍旧集中在中、上层家庭的女子,广大的回族女童仍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然而,此时西道堂利用地理和经济优势,成功发展集体产业,并将一切收入用于发展西道堂公共事业,其中兴办回族女童新式教育则是重点任务。其次,笔者认为西道堂兴办回族女童新式教育历经了萌芽、发展和成熟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并有各自的教育特点。与此同时,笔者通过进一步田野调查得出回族女童新式教育对临潭社会、民族文化及女童教育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重点论述对当地回族女性的自身素质、意识形态、社会地位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后,笔者对西道堂兴办回族女童新式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反思,希望为当代发展回族女童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西道堂 回族 女童教育 新式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8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9-10
- 1.1.1 选题缘由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评述10-15
- 1.2.1 关于女童新式教育的研究10-12
- 1.2.2 关于回族女童新式教育的研究12-14
- 1.2.3 关于西道堂回族女童新式教育的研究14-15
- 1.3 核心概念界定15-16
- 1.3.1 西道堂15
- 1.3.2 女童教育15
- 1.3.3 新式教育15-16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6
- 1.4.1 研究思路16
- 1.4.2 研究方法16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16-18
- 2 临潭西道堂兴办回族女童新式教育的背景18-22
- 2.1 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18
- 2.2 民国时期临潭回族商业经济的繁荣18-19
- 2.3 临潭位于汇集三大宗教的多民族聚集地19-20
- 2.4 民国初年回族女童新式学校的出现20-22
- 3 临潭西道堂回族女童新式教育的沿革22-32
- 3.1 萌芽阶段——私塾(1890—1919)22-24
- 3.1.1 办学理念源于伊斯兰教女子教育观22-23
- 3.1.2 “有教无类”的金星堂23-24
- 3.1.3 强调女性宗教教育的重要性24
- 3.2 发展阶段——回族新式学校(1919—1943)24-27
- 3.2.1 西道堂“乌玛”精神增强了办学凝聚力24-25
- 3.2.2 以国家教育为主、宗教教育为辅的普慈小学和临潭二小25-26
- 3.2.3 践行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26-27
- 3.3 成熟阶段——回族新式女子学校(1943—1958)27-32
- 3.3.1 西道堂经济奠定了办学基础27
- 3.3.2 学风蔚然的启西女小27-29
- 3.3.3 启西女小的办学特点29-32
- 4 西道堂兴办女童新式教育对当地回族女性的影响32-35
- 4.1 提升了当地回族女性的文化素质32
- 4.2 女童新式教育改善了回族女性的社会地位32-33
- 4.3 丰富了当地回族女性的日常生活33
- 4.4 提高了当地回族女性的国家意识33-35
- 5 对西道堂回族女童新式教育的反思35-38
- 5.1 构建回族地区复合型经济模式,提升回族女童教育的经济基础35
- 5.2 宣扬宗教中积极的伦理观,提高回族女童教育的认同度35-36
- 5.3 坚持学校教育与宗教分离,实现回族女童教育现代化36
- 5.4 鼓励宗教团体办学,拓展回族女童教育的办学渠道36-37
- 5.5 建设优秀回族教师队伍,优化回族女童教育教学质量37
- 5.6 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回族女童国家归属感37-38
- 6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附录42-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占福;马明仁与西道堂的经济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01期
2 马明良;西道堂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3 马晓军;西道堂产生的基础[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4 张明芳;;马启西思想及西道堂社会实践的启示[J];回族研究;2006年01期
5 韩海蛟;周雨城;;行走在回藏之间——民国时期西道堂商业活动研究[J];荆楚学刊;2013年03期
6 敏生光;刘智思想与西道堂[J];回族研究;1991年04期
7 优什尔;国内一批专家学者考察西道堂纪实[J];回族研究;1994年03期
8 马平;中国回族的“普埃布洛”──甘南临潭西道堂尕路提大房子研究[J];回族研究;1997年02期
9 敏贤麟;;从西道堂创建看中伊文化的和谐交融[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马仲荣;;论西道堂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渊源及实践路径[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哈吉·马逢春;;西道堂精神[A];宗教与民族(第叁辑)[C];2004年
2 牟钟鉴;;可敬可爱的西道堂人和西道堂精神[A];宗教与民族(第叁辑)[C];2004年
3 高占福;;一个宗教与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历史见证——西道堂研究引发的思考[A];宗教与民族(第叁辑)[C];2004年
4 谈天;;面向现代化的选择——关于西道堂模式的思考[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吕大吉;;马启西的历史启示[A];宗教与民族(第叁辑)[C];2004年
6 张践;;马启西与中国传统文化[A];宗教与民族(第叁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敏俊卿;长征精神在西道堂[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文刀;东方乌玛西道堂[N];中国民族报;2003年
3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长 敏生光;诚挚的关爱 永远的激励[N];中国民族报;2013年
4 记者 蓝希峰;西道堂纪念创始人马启西先贤逝世100周年[N];中国民族报;2014年
5 敏俊卿邋吴艳 敏贤良;西道堂:“乌玛”思想的实践者[N];中国民族报;2008年
6 张践;积极探索与社会适应之路[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吴艳;西道堂临夏麻场清真寺礼拜大殿落成[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周芳 敏俊卿;西道堂:新型的伊斯兰教社会实体[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高占福;百年西道堂: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特色的实践者[N];中国民族报;2014年
10 杨怀中;立教化民 为天下法[N];中国民族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志丽;传统与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哈正利;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苏诗洋;临潭西道堂兴办回族女童新式教育的顾与反思(1890-1958)[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2 陈完基;马启西创建西道堂的思想及贡献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3 吴艳华;论马启西及西道堂对刘智思想的吸收与运用[D];石河子大学;2007年
4 张明芳;马启西宗教思想与西道堂的社会实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5 李宽;他者眼光与自我阐述[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苏晓红;西道堂与近代临潭社会[D];兰州大学;2013年
7 徐士超;西道堂的教育实践及其对甘肃回族教育实践借鉴意义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8 周贤峰;消逝的拉仁关“求索玛”[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13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01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