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理论假设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18-01-08 01:18

  本文关键词: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理论假设与实践路径 出处:《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教育治理 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治理现代化


【摘要】: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是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教育治理的价值基础是基于不同教育利益主体共治、共享的"善治",构建基于合作的政府-学校-社会关系;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关键在政府,政府通过清单管理,简政放权,向学校和社会组织放权和授权,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学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着力点在学校,学校在依据章程厘清办学权责的情况下,依法自主办学,深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建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社会组织是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积极培育和扶持教育类社会组织,规范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的机制,提高第三方教育评估的独立性与专业性。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既需要建设与完善基于信息化的教育信息公开透明机制,更需要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保障。
[Abstract]:The reform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mark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 The value basis of educational governance is based on the common governance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interest subjects and the sharing of "good governance". Constructing the government-school-soci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cooperation; The key to the reform lies in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list management,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to school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supervision after the event.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services for school development; The focus of the EMO is on the schoo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larifying th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the school can run a school independently according to law,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school, construct the school according to law and manage independently. Modern school system with democratic supervis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to participate in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cultivate and support educa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standardize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ce and professionalism of the third party education eval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d perfect the transparent mechanism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 ensure the complete system of educ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研究”(AGA140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到“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军;关于现代学校制度构建的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5期

2 魏志春;转型时期现代学校制度的解析[J];中小学管理;2004年05期

3 徐冬青;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小学管理;2004年05期

4 陈立鹏;学校章程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意义[J];中小学管理;2004年05期

5 冯大鸣;现代学校制度与校长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4年09期

6 陈效民;;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的理想与实践[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年10期

7 张民生;;谈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年01期

8 朱怡华;;“把学校还给学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第一句话[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年02期

9 张力;与现代学校制度相关联的若干政策思考[J];人民教育;2004年01期

10 “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含义、特征、体系的初步认识[J];人民教育;2004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兰芳;;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校长的着力点[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1)[C];2013年

2 刘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提升学校软实力[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2)[C];2013年

3 李继星;;现代、现代学校与现代学校制度——兼议学校的现代化与现代性[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刊记者 寇轶敏;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2 杨骞 张建坤;在是与不是间探寻现代学校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邓小群;深圳推广现代学校制度[N];深圳商报;2007年

4 李玫;我市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N];深圳特区报;2007年

5 西南政法大学 范履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教育局局长 刘永平;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依法办学[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叶莎莎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 徐江涌 南京市教育局工委书记 徐传德;现代学校制度由“试水期”迈向“深水区”[N];中国教育报;2011年

8 媒体人 华提;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前提是把学校还给社会[N];经济观察报;2012年

9 张朝霞;“学生不服从”呼唤现代学校制度[N];东莞日报;2013年

10 山东省潍坊市政协委员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 刘永平;依法办学,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N];人民政协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兴洲;重构学校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丽丽;现代学校制度实践探索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安晓敏;转型时期学校制度重建——现代学校制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建新;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扬;公民社会视角下的现代学校制度[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齐岩;政治文明视域下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夏杨燕;英国自由学校的治理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8 刘思;论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毛毛;论现代学校制度对完善校长负责制的促进作用[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艳玲;构建安全学校[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95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395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6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