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积极心理学心育课程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6 04:10

  本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育课程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干预研究 出处:《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意识 积极心理学 小学高年级学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竞争强度不断增大,新的问题不断涌现,使社会各阶层的人群都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并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当前我国心理健康领域主要采用的问题取向干预方式,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因此,采用发展取向,通过点对面的干预对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可以作为对问题取向干预方式的有效补充。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抽象认知迅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与极大的可塑空间。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以发展积极体验为切入点,将部分发展性心理咨询疗法的核心理念重新组合,以课程的形式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干预,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认知风格与人格特质,以提升其心理免疫力,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与严重化。自我意识是自我的核心内容,包含个人对自我的主观体验认知以及感知到的内容,由于主观体验所占权重在日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中日益上升,其与心理健康的联系更为密切。对学生自我意识的测量,已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心理的发展程度,体现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效果。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取向出发,应用部分人本-体验取向的心理咨询疗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验法进行干预,辅以调查法、访谈法与观察法进行研究,表明实验组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在干预后得到显著提高,经过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情绪体验、认知风格、人格特质等进行干预,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证明这些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2.以情绪指导作用为理论基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兴趣,得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3.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部分当代人本-体验心理咨询疗法进行重新审视、整合,并建构的心理健康干预课程,在认知、情感与行为等诸方面均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4.以积极情绪体验为核心内容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较好的干预效果,证明本研究设计的干预课程是切实可行的。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intensity of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 and new problems are emerging, which makes the people of all social strata under more and more pressure. And lead to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t present, in the field of mental health in China, the main way of problem-oriented intervention, in practice, gradually exposed some urgent issues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refore, adopt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The pre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point can be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the problem-oriented intervention. The senior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 develop rapidly because of abstract cognition. Based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experience as a starting point, part of the core concept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rapy is recombined. Intervention in the form of curriculum can help students gradually form positive cognitive styl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to enhance their psychological immunity. Self consciousnes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self, including personal subjective experience cognition and perceived content. As the weight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is increasing in th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mental health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mental health is closer, and the self-awareness of students is measured. Has been able to reflect the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curriculum intervention. This study from the orient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art of the humanistic-experience-orient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rapy is used to teach, through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supplemented by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method to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lf-awareness level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1.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cognitive style through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personality traits, the level of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has been obviously improved. To prove that these factors have a stro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f-awareness. 2.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rganized on the basis of emotion guidance can attract students' interest. 2. Get good classroom teaching results 3.I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art of the contemporary people-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rapy to re-examine, integrate, and construct the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curriculum in cognition.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aspects can produce good educational effects. 4.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rganized by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has a good intervention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It is prov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course designed in this study is feasible.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浩彬;苗元江;;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教育导刊;2008年11期

2 张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杨晓萍;;积极心理学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5期

4 张立;;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积极心理学解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5期

5 秦晓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7期

6 章世钦;;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1期

7 祝海宇;;给大学生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元素[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S1期

8 王倩;李辉;;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陈燕飞;苗元江;王青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许立;马力波;张文朋;;关于积极心理学价值论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胡英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委员培训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杨鲁静;徐光兴;;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学校心理学模式的转变[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春雷;庄展模;;勇气的积极心理学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国雪利;刘惠军;;积极心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白雪;缴润凯;;试论应为大学生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由大学生频繁自杀谈起[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苗元江;梁小玲;;谦虚与当代积极心理学[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林潇骁;崔丽霞;;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干预小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徐传来;;积极心理学——平衡的心理学[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彩艳编译;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探讨人类幸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北京市妇联副主席 周志军;积极心理学对妇联工作的正能量[N];中国妇女报;2012年

3 商报记者 李立勋;积极心理学从“学分鸡肋”到业界焦点[N];北京商报;2012年

4 记者 王宁;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召开[N];健康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季晓莉;学点积极心理学, 掌握幸福“开瓶器”[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严明瑗;何谓积极心理学[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王洪波;“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任俊 刘迪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积极心理学:积极力量同样重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任俊 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夏子章;在官兵心灵中播撒阳光[N];解放军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鲁静;品格优势的评估及其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颖;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张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中体育课运动参与目标达成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沫;传统心性哲学和积极心理学的对话与融通[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5 胡韬;积极心理学心育课程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干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6 贺喜秀;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探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童俊杰;试论积极心理学的潜在危机及其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桦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10 胡煜;体育院校《积极心理学》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31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31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e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