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深度交互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5 09:40

  本文关键词: 智慧学习环境 深度交互 心灵交互 深度学习 出处:《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也深刻促进了教育变革。作为教育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为教学交互的发生提供了实践场域与服务支持。但目前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交互存在停留于浅层交互、未能关注深度交互的机制的现象。同时智慧学习环境多数被视为技术丰富的环境,背离了智慧教育的原始诉求。因此探讨如何促进智慧学习环境中深度交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文献了解到智慧学习环境以及教学交互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同时在探讨智慧学习环境概念、厘清相关认识不足的基础上,界定了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其智慧性主要体现在智慧学习环境内部主体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以及更为全面的发展中。分析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教学要素以及其技术支持主要有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自然交互技术、体感交互技术以及情境感知技术。同时论文对于教学交互的内涵及其理论出发点加以论述,概述了智慧学习环境教学交互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智慧学习环境教学过程的要素分析确定了教师与学习者两大交互主体,论述了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教学交互模式体现其中不同类型的交互。此外,从深度交互催生深度思维、深度思维引发深度学习以及深度交互促进深度交互展开论述,探究了深度交互与深度学习之间的关联,体现深度交互的重要价值。本文从深度交互的主体、深度交互的层次以及深度交互的内容等方面论述了深度交互的本质,探讨了深度交互的特征,在此过程中探究了智慧学习环境深度交互发生过程,建构了智慧学习环境教学深度交互模型。从现有智慧学习环境案例出发,分析发现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深度交互现实困境,分析阻碍深度交互的成因。目前的智慧学习环境教学缺乏智慧型教师引导,出现推崇工具理性的倾向。而深度交互过程因即时反馈的缺乏、智慧型技术的使用没有实现最优化,使得交互水平低,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交互。基于以上的问题以及对深度交互本质的认识,提出五项促进智慧学习环境的深度交互的策略,即培养智慧型教师、提倡智慧工具观、增强有效的反馈、最优化使用智慧型技术和创新教学设计。对智慧学习环境深度交互的探讨,以期能对智慧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in the "Internet" era has also profoundly promote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brings learners a new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rovides practice field and service support for the occurrence of teaching interaction. But at present, the teaching interaction in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remains at the shallow level. The failur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chanism of deep intera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mostly regarded as a technologically rich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raction in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Through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we can find out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deficiency of related knowledge.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ts wisdom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ood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subjects of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teaching elements and their skills in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Technical support mainly includes big data and learning analysis techniques. Natural interaction 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interaction technology and situational awareness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of teaching intera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eaching interaction in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determines the two main subj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learn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mode of teaching in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embodies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action. In addition, it gives birth to deep thinking from deep interaction. Deep thinking leads to deep learning and depth interaction promotes depth interaction.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interaction and depth learning and reflect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depth interaction. In this paper, the nature of deep intera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interaction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level of deep interaction and the content of depth interac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process of deep interaction in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explored.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deep interactive model of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finds out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the deep interaction in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existing cases of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hindering deep interaction. The current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lack of intelligent teachers guidance, there is a tendency to promote tool rationality, and the deep interaction process due to the lack of immediate feedback. The use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has not been optimized, resulting in low level of interaction, can not achieve the true meaning of deep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issue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deep interaction. F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raction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to cultivate intelligent teachers,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wisdom and tools, and to enhance effective feedback. To optimize the use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design, and to explore the deep interaction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telligent and innovative talents.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远峰;成人学习动力探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王利;;网络环境与终身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1期

3 栾春晖,李靖,詹国梁;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4 罗锡武;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J];学习导报;2003年08期

5 何善平;从学习概念的不同理解看学习方式多样化[J];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04期

6 李红美;;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J];继续教育;2006年11期

7 沈福新;;学习漫议[J];群众;2007年03期

8 李伟;;关于在学习过程中目标制定的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9 王玉喜;;数学课堂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10 韩笑;;学习就是快乐的体验[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文;;让合作学习在逆境中重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2 吕启春;;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2014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杜俊娟;;用学习动机培养策略课题的学习对体育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瞿春波;;浅议合作学习之误区[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时龙;;把握分析学情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的基础[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6 韦彩红;;如何组织学生共享学习成果[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7 格保耿;;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钮荣荣;;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陈妙;;让数学课堂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浅谈新课改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10 黄春妙;;浅谈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把握[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农行浙江东阳支行 吴新国 周龙飞;银行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N];上海金融报;2003年

2 西北师范大学 李瑾瑜;校长:如何引领和促进教师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永寿县店头中学 刘俊锋;大力提倡合作学习 全面促进有效教学[N];咸阳日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要在真学习上下功夫[N];酒泉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天然;学习应该是一种终身行为[N];大连日报;2010年

6 刘继芳;浅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的“学习”内涵[N];伊犁日报(汉);2010年

7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蒙硕;浅谈医院创建学习型党组织[N];黑龙江日报;2010年

8 翟爱霞;浅谈如何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N];太行日报;2011年

9 李振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制度变迁中的制度学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 龚春燕;实施新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N];中国教育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峰;基于社会网络的大学生学习网络结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2 付亦宁;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冯子勇;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特征学习和分类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王星;关系分类模型的学习界限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潘剑寒;基于多潜在空间的迁移学习算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杨春;反馈类型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中介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浩宇;资源整合、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8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薛晶晶;美国和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阳平与上声习得的实验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10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以宣;感知教师支持、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荣敬;不同情绪状态对学习判断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兰翠;M00C学习平台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孙航;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左扬扬;碎片化时代下企业微课程设计与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戚政霞;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苏治芳;小学中高年级“微课题式”语文学习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华;提高中职生语文课堂学习动力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强敏;“学困生”的现状调查与教育转化途径研究[D];宁夏师范学院;2015年

10 谢平;对初中学困生学习素质提高的情感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62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62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c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