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给养视域下网络学习环境的生态结构新解

发布时间:2018-02-05 03:44

  本文关键词: 网络学习环境 给养 生态化结构 出处:《电化教育研究》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给养作为环境的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代表既与有机体相关又与环境相关的意义,同时也潜在地提供了一种弥合技术和教学之间的鸿沟的途径,对于解释学习者与网络学习环境之间的生态化交互结构与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给养的视角来看,学习者与网络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自然相关、动态适应的生态化互动关系,共同构建网络学习的生态系统。文章从给养分类的视角,建立网络学习环境的给养结构。给养的分类,第一层面是对真实的给养和可感知的给养的区分;第二个层面是对功能给养、感官给养、认知给养、物理给养的区分;第三个层面则是对教育的、社会的、技术的给养的区分;还有正面的和负面的给养。该结构试图展现网络学习环境中给养的层次与类型,也就进一步规定了环境的功能,并对给养的设计起到直接的导向作用。
[Abstract]: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r and the environment represents both the meaning of the organism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potentially provides a way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ain the ecological interaction structure and law between learners and e-learn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there is a natural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ers and e-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ecological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dynamic adaptation, together to construct the ecosystem of network learn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pply and nutritio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supply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pply. The first level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supply and perceptible supply; The second level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unctional supply, sensory supply, cognitive supply and physical supply. The third level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echnology. The structure tries to show the level and type of supply in the network 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further defines the fun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lays a direct guiding role in the design of supply.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创客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支持系统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YJC880036) 2014年度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艺术及教育应用研究”(项目编号:A14079)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远程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质的网络学习环境的支撑,如何设计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更好地支持远程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是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研究者亟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网络学习环境基本理论是指导其应用与发展的“风向标”,忽视其研究将使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与发展迷失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锋;网络学习环境的特征与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李立新;网络学习环境与学习者[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9期

3 白成杰;王广新;;网络学习环境中有效性交互的建立[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5期

4 任瑞仙,张敬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9期

5 李文莉,马晓兰,王其云;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控制策略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06期

6 陈巧芬,杨传斌;面向中小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建设[J];教育信息化;2004年01期

7 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8 沈孝苹;;浅谈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替代交互[J];远程教育杂志;2006年05期

9 袁慧芳;;网络学习环境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王玉建;;浅谈网络学习环境的功能[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丽明;;网络环境下利用Blog进行协作学习[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2 李剑鲁;陈琦;刘儒德;;基于问题式的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黄国元 实习生 张卓 记者 陈丽;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N];锦州日报;2005年

2 赵正元;北京三大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陈小兵 见习记者 张文颖;我市计划三年建成教育云工程[N];赣南日报;2014年

4 常州市丁堰小学 刘健;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N];江苏教育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丁小希 吕鹏飞 白阳 张建波;开放课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N];人民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美国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逄靓;基于网络提升中小学学生家长信息素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邱娜婷;网络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魏娜;网络学习环境的生态危机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李赛;网络学习环境中社会导航效果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任瑞仙;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马千里;对北京市重点职业高中网络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樊春运;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原理及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涛;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志雷;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92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92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4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