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人口流动与儿童教育:基本事实与解释

发布时间:2018-02-06 00:27

  本文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儿童教育 亲子分离 制度壁垒 出处:《人口研究》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利用重庆市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描述和初步解释人口流动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特别比较父母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同住的农村儿童和流动到城市的农村儿童在在校率、教育完成率和教育递进率上的差异。通过使用更大的样本和更精细的儿童类型定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人口流动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在校率和教育递进率上,农村留守儿童最高,与父母同住的农村儿童其次,流动到城市的儿童最低;在教育完成率、特别是初中教育完成率上,3类儿童的相对大小完全相反。3类儿童教育状况的差异随着儿童性别、父母教育程度和户籍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变化。收入效应、亲子分离效应和制度隔离效应可能是3类儿童教育差异的原因。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preliminarily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by using the data of Chongqing's 2010 census, especially compares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whose parents go out. Differences in school attendance, completion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rogression between rural children living with their parents and those moving to urban areas... through the use of larger samples and more refined definitions of the types of children.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more accurat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the highest in the school rate and the education progressive rate, followed by the rural children living with their parents. (B) the lowest number of children moving to urban areas; In terms of the completion rate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completion rate of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the relative size of the three groups of children is completely opposit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educational status of the children of category .3 with the gender of the children. Income effect, parent-child separation effect and institutional segregation effect may be the reasons for the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childre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17XNQ012)
【分类号】:C924.2;G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菊华;段成荣;;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08年01期

2 郑信哲;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J];满族研究;2001年01期

3 远程;研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新世纪[J];中国民族;2001年03期

4 张来成;;人口流动与甘南藏区社会转型[J];发展;2006年03期

5 高忠芳;侯德仁;;铁路发展与近代人口流动[J];阴山学刊;2006年06期

6 刘晓光;;论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J];农业与技术;2007年01期

7 樊荣;;山西人口流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8 亢鸿玲;;民族人口流动: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9 王文卿;潘绥铭;;人口流动对健康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8年04期

10 靳玉洁;张蕾;;浅析近年来河北省人口流动的特征和原因[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颖;;发达国家发展早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比较分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2 宋帅;;浅析民族地区人口流动问题[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曹洋;郑思齐;龙奋杰;;中国人口流动的驱动力及空间差异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秀池;;北京市人口流动及居住意愿抽样调查及展望[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5 杨闯;;论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流动所面临问题[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开新;加强对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N];人民日报;2010年

2 杨成钢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从均衡视角认识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N];中国人口报;2014年

3 郑信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探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4 俞宪忠;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动因探析[N];中国人口报;2005年

5 俞宪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简论人口流动[N];中国人口报;2007年

6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尚希;认识人口流动要有新视角[N];北京日报;2012年

7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孙晓芳;劳动力异质性视野下的人口流动[N];山西日报;2013年

8 汤夺先;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流出地文化传承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4年

9 汤夺先;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社会关系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4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郑真真 林宝 张妍 连鹏灵;发达国家人口流动政策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2 叶凡;中国人口流动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D];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

3 王萌;基于可持续“流空间”理论的珠江三角洲城际人口吸引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4 李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杨传林;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婧;以儿童教育成绩为目标的黄金生育间隔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2 佟钰;中国省级人口流动的主导动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台倩;西南边境地区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晓;延边朝鲜族人口流动与职业结构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胡Z腪,

本文编号:1493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93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a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