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的边界
本文关键词: 教育学 学科 社会科学 边界 出处:《教育研究》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学的科学化乃至其作为学科独立存续所面对的最主要威胁之一,便是模糊的学术边界对其论域的清晰性以及知识的有效性的消极影响。造成学科边界模糊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学以学校这一不完全的时空框架来限定其研究对象而造成的研究对象迷失,这也进而使其失去了基本的理论焦点。在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层次上,所有的学科都在研究同一个对象,即人的社会活动,因而这些学科之间的边界是理论上的而非具体对象的边界。教育学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就在于它是从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生长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这一独特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活动的。我们从这一视角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和分析,这不仅是教育学形成清晰的学科边界的开始,也是教育学科学化发展的起点。
[Abstract]:The scientization of pedagogy and ev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reats to its existence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his i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fuzzy academic boundaries on the clarity of the domai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blurring of the subject boundary is that pedagogy uses the incomplete space-time framework of school to limit its research. The object of study is lost, This, in turn, deprives it of the basic theoretical focus. At the first level of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pedagogy,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ll disciplines are studying the same object, namely,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Thu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se disciplines are theoretical and not those of specific object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edagogy and the res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his is because it studies social activities from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in the long development of life. From this perspective, we scientifically classify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pedagogy. This is not only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mation of clear discipline boundaries of pedagogy, but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项贤明;;教育现象的科学分类研究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2 石鸥;面临考验的教育学边界——关于教育学三分科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贤明;;论教育学的边界[J];教育研究;2017年06期
2 王晓东;;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年08期
3 郭建斌;;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5年02期
4 傅锦花;;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
5 李海蓉;刘晓芬;;教育实验: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桥梁[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4期
6 吴小鸥;;教学场引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21期
7 吴小鸥;;教学场的形态演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8 杨启亮;论“家教”改造的必要性及其选择策略——关于实践中的“家教”问题的再讨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1期
9 杨四耕;教育研究的诠释学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12期
10 杨启亮;“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石鸥;面对德育论的教学论──再论教育学边界:边界何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丽莉;师专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08期
2 彭香萍;再论教育学课程的分化[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3 朱华,李建生;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彭玉琨;高师教育学课程体系重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5 王铁群;指向与示范——谈案例教学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4年11期
6 昌庆钟;关于高师学科教育学课程重建的若干设想[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柳卫民;关于教育学教材和教学改革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04期
8 卢曾娟;;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反思[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6期
9 唐世纲;;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教学论审思[J];柳州师专学报;2012年03期
10 赵艾东;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通讯员 罗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周作宇;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茜;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2 吴俊华;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仲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朱婷婷;论教育学的专业性[D];山西大学;2009年
5 张勇;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问题及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94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9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