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本文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韧性 主观幸福感 社会认同 出处:《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讨提升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北京市842名3-6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探析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不同学校类型、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公立学校、女生、低年级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2)流动儿童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在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起中介作用,依据拒绝认同理论,流动儿童通过拒绝城市总认同、提高老家总认同,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enhanc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floating children, the study investigated 842 floating children in Beijing in grades 3-6 b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toughness scale, the social identity scale of floating children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and the variance analysis was us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ocial ident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migrant children was analyzed by correlat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floating children was different in gender and school typ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des, and the lev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public schools, female students and low grade floating children was higher. 2) the total identity of hometown and the total identity of city played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floating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rejection, migrant children can enhance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by rejecting the city's total identity and raising their hometown's tot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中华女子学院心理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流动儿童多元社会认同整合机制及对其社会融合影响的追踪研究”(项目编号:14YJAZH084)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京农民工二代城市适应现状、成因及干预研究”(项目编号:14SHB023) 中华女子学院配套经费的资助
【分类号】:B8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午雨;儿童心理教育:智慧和自信很重要[J];质量指南;2002年10期
2 沙柳;走进儿童心理世界——阅读《儿童心理解读》点滴感悟[J];人民教育;2005年05期
3 张金秀;王立永;;儿童心理解释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8期
4 向秀英;邓云龙;;国外儿童心理虐待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5 罗德红;;儿童心理逻辑的三个层次及其差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尚志荣;郝瑞萍;李厉涛;宋旭红;李涛;赵瑾;;灾后儿童心理构筑[J];临床医药实践;2010年07期
7 耿春雷;;用心理干预支撑震后儿童心灵健康——地震儿童心理干预专家谈[J];社会与公益;2013年06期
8 邓京华;;从系统论谈我国儿童心理研究的局限性及其研究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06期
9 周四新;;提高儿童心理素质谈略[J];青年与未来;1995年03期
10 侯志瑾;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与现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郜莉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施建农;徐凡;周林;何金茶;查子秀;;中德儿童心理折叠能力发展的跨文化比较[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王丽波;郭兰;;过度关注导致的儿童心理缺失[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小颐;张婧娴;;网络异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索“角色病毒”与儿童心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周谦;方平;;儿童心理综合量表的特点及中国城市修订版常模的研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王一凤;;教育要掌握儿童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朱冬梅;;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景玉敏;张明亭;;斜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唐自杰;;关于儿童心理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潘菽教授《心理学简札》的体会[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10 李春迪;张康德;宋广文;;灾后伤残儿童心理危机及干预方法探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成静;灾难后,,记得关怀儿童心理[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蒋炜宁;儿童心理问题为何越来越多[N];宁波日报;2013年
3 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水东小学 韦述海;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探微[N];贵州民族报;2013年
4 小云;儿童心理出现问题外部因素是主导[N];中国改革报;2005年
5 程守勤;一成儿童心理有问题[N];健康报;2002年
6 李玉花 海慧芝;莫忽视儿童心理问题[N];健康报;2003年
7 杨小柳;儿童心理问题面面观[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李艾凌邋李素英;市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咨询教育培训中心成立[N];商丘日报;2008年
9 杨金梅;儿童心理的产生与发展[N];甘肃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孙明君;留守儿童心理拓展训练营在我市启动[N];佳木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辰;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修订及流行病学调查[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宇琼;儿童心理教育讲座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吉林大学;2016年
2 韦晓天;寄宿儿童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田成;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4 臧蓓蕾;3~5岁儿童心理数线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5 黄晓楠;儿童心理定式的起源与儿童早期语言教育适应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龚立峰;苏霍姆林斯基儿童心理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慧;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适应性相关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吴甘霖;家庭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儿童心理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9 季晓芹;婚姻冲突对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10 滕艳霞;儿童心理虐待对中小学生应对方式及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37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53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