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教育信息化观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8-02-28 07:40

  本文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贫困地区 教育精准扶贫 教师专业发展 出处:《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扶贫,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文章对前期扶贫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主要包括以网点建设和资源输送为特征的资源型教育扶贫模式、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为抓手的功能性教育扶贫模式、以及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为导向的跨界协同教育扶贫模式。这些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解决精准不足内生发展乏力等问题。基于文献分析与田野考察得出,师资水平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核心瓶颈,也是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发力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新阶段的教育精准扶贫应聚焦于师资水平建设,以促进内生发展为目标,构建以"六方联动"机制为主轴的"精准诊断——分类指导——动态跟踪——评估反馈"教育信息化主导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实现贫困地区教育的"真扶贫""扶真贫"。
[Abstract]:It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education circles to make full us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o promot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duc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patter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and finds that it mainly includ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f resource-based educ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transportatio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s of functional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enhanc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the cross-borde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which are guid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have achieved some results.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evel of teachers is the cor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poor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at the new stage of educatio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level in order to promot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 new model of "accurate diagnostics,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dynamic tracking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which is based on the "six-party linkage" mechanism, is constructed to realize the "tru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pport the real poverty" in the education in the poor area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扶贫模式[J];林业与社会;2001年01期

2 王宏梅;;以人为本的农村扶贫模式初探——以香港乐施会为例[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陈婷;浅谈“参与式”扶贫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李兴江;陈怀叶;;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扶贫绩效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徽县麻安村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5 管家风;;试论东部县域扶贫模式与对云南扶贫的借鉴意义——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王志章;;非洲反贫穷的困境与中国扶贫模式植入的路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黄国庆;;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求索;2013年05期

8 何家理;李孝满;张翔;;“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教育扶贫模式探析——安康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输血”——“造血” 广西扶贫模式令世界瞩目[J];金色年华;2008年Z2期

10 ;甘肃省探索出“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J];林业与社会;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裕南;;茗皇茶扶贫模式及品牌营销经验介绍[A];2011广东茶产业发展论坛(专刊)[C];2011年

2 王红岗;;贵州民族地区的扶贫模式与制度创新[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周;;后记[A];社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调查报告[C];2001年

4 田永强;董劲威;;信贷扶贫到户的有益探索——河南省虞城县试行孟加拉扶贫模式的实践与做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5 刘鑫;;“参与式”: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的成功探索[A];毕节模式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曹阳;推广秭归“1119”扶贫模式[N];三峡日报;2013年

2 记者 陈曦;借力农旅结合 探索扶贫模式[N];铜仁日报;2014年

3 马泽平 王明君;七大扶贫模式——让贫困乡村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N];陕西日报;2014年

4 吕伟;太旗创新扶贫模式 6.8万人脱贫[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5 俞岚;中国扶贫模式悄然生变[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张建峰;“信息扶贫模式”成我国创新扶贫有效途径[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馨平;海东创新扶贫模式 拓宽增收渠道[N];青海日报;2009年

8 记者 王秋香 通讯员 张林忠;外国人走乡村研究“南宁扶贫模式”[N];南宁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蔡鹏;整合社会资源 创新扶贫模式[N];晋中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谢曦;顺应城镇化规律 创新扶贫模式[N];泉州晚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龚晓宽;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靳拥军;重庆市农村科技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郑志龙;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我国贫困与反贫困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楠;朝阳县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龙永华;精准扶贫视域下湘西州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3 万林华;英德山区“双到”扶贫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孙文栋;扶贫项目中组织与决策问题的探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唐娟;精准扶贫背景下新化县扶贫开发研究[D];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6年

6 李玲;广州扶贫开发“双到”帮扶梅州模式经验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赵丽坤;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谢建坤;整体性治理与扶贫模式的革新[D];南昌大学;2012年

9 潘剑虹;甘肃省通渭县基于扶贫模式的扶贫开发效果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李菊兰;非政府组织扶贫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46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546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e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