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及其进化机制:动力系统理论的视角
本文选题:具身认知 切入点:动力系统 出处:《电化教育研究》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具身认知的系统动力学理论认为,大脑、身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认知动力系统,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耦合性关系,并基于因果事物的动力循环持续推动着整个系统的进化,因此认知是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生成过程。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被称为具身学习环境。作为具身认知动力系统的子系统,具身学习环境的进化过程必然也遵循着母系统的进化规律:学习者、工具中介和学习环境作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进化主体,通过具身性交互、耦合性循环以及适应性维护等方式不断推动着环境系统的发展。而具身学习环境的进化结果重点体现在以具身技术为中介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双向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身体构成了学习者心理与学习环境复杂性交互的桥梁,技术工具则成了学习者身体的延伸和学习环境具身的基础。
[Abstract]:The theory of system dynamics with body cognition holds that the brain, body and environment together form a cognitive dynamic system, and there is a coupling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And the dynamic cycle based on cause and effect continues to drive the evolution of the whole system, so cognition is a self-organization. Adaptive generation process.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physical cognition is called the phys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a subsystem of the physical cognitive dynamic system, the evolution of the phys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must also follow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mother system: learners, Tool intermediation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the evolutionary subject of phys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through physical interaction, Coupling cycle and adaptive maintenance are constant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ystems. The evolutionary results of phys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wo-way construction between learner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mediated by physical technology, and in this process, The body forms the bridge of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earner's psychology an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 technical tools become the basis of the learner's body extension an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JZD044)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爱玲;高洁;;基于在线学习活动的教师研修模式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10期
2 井上弘;钟锐;;教学中的学习活动[J];全球教育展望;1981年01期
3 吴增芥;兴趣理论及其在学习上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4 胥子成;;学习目标的功能与确立[J];四川教育;1991年01期
5 张雯;浅谈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0期
6 蒋国昌;教育改革与创新学习[J];人民教育;2000年08期
7 顾泠沅,易凌峰;数字时代的学习、工作与娱乐[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6期
8 顾清红,瞿X华;建构、环境及学习团体: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思维[J];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03期
9 吴春生;教师要重视探究性学习[J];中小学管理;2001年11期
10 张人红;“研究性学习”在美国[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晓辉;雷雳;王薇;;《青少年学习活动沉醉感量表》的编制及验证[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陈艳红;;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4 李建美;;简论周恩来的学习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笛梅;;学习科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热门学科[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6 叶绍胜;;构建学习型师生小家庭的实践[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王桂儒;陈佳丽;;学习活动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与训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邢朝利;;谈学习型密云建设[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9 马慧;姚梅林;;服务性学习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戚宏武;;注重心理教育 塑造健康人格——高中生学习压力过重的成因及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孝感市高新区 史红霞;让学习不再成为“苦差役”[N];孝感日报;2007年
2 市委副书记、市长 龚武生;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动员会上的讲话[N];永州日报;2006年
3 沈娇;省教育厅决定开展向姚止平学习活动[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4 ;尼玛在学校掀起了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潮[N];那曲报;2009年
5 记者 王冰;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6 黄梅县教研室 梅首文;发挥主体作用是有效学习的关键[N];黄冈日报;2010年
7 山东省青州第六中学 程海霞 张爱峰;兴趣是学习的源泉[N];学知报;2011年
8 晓文;研究性学习成亮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记者 沈雪梅;深入开展向姚止平学习活动[N];南通日报;2007年
10 胡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N];伊犁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学福;模拟视角下的探究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蔚;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秋丹;论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梁林;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河北大学;2009年
4 丁霞;网络课程中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瑕;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学习活动情况统计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汤才梅;场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武秀萍;基于云计算的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余红斌;学习活动中教师促进者角色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翔;学习型组织在初中学困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年
10 贾礼远;LAMS: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72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57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