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反思我国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

发布时间:2016-11-04 13:36

  本文关键词:反思我国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发表 > 反思我国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

反思我国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

发布日期: 2012-04-30 发布:  

  2012年第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2年第2期

  摘要:阐述对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状况进行判断的依据,分析我国教育改革舆论支持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改变教育改革舆论支持方式的基本思路。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教育改革;舆论;舆论支持;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005-05
  教育改革,尤其是大规模教育改革,需要有相应的舆论支持。迄今为止,我们还未发现有哪一项教育改革是在缺少舆论支持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事实上,也没有哪一个教育改革者不重视舆论支持。问题只在于:教育改革者所寻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舆论支持?这种舆论支持对教育改革的发动与推进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有值得反思之处。
  一、教育改革舆论支持状况的判断依据
  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究竟依据什么来判断舆论对于教育的支持状况?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弄清什么是“舆论”。
  “舆论”这个词古已有之。据考证,“舆论”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中:“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而作为学术用语的“舆论”概念,则源自于近代西方国家。有学者认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672年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众意见”的概念。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W.Lppmann)的《舆论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舆论学的形成。其后,关于舆论的研究汗牛充栋,对于舆论的界定众说纷纭。据美国学者哈伍德(Harwood C.)的研究,关于舆论的定义有50多个。一般来说,所谓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在这一概念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即“公众”与“表达”。
  首先,舆论是“公众的”,而不是个人的。任何单个个人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以下简称为“意愿”)都不能直接称之为舆论,不管这个个人有着怎样的地位与身份,但与此同时,也正因为舆论是公众的,所以,任何单个个人所表达的意愿,都是舆论的组成部分。
  其次,舆论是“表达出来的”,而不是深藏于内心的。人们的意愿再强烈,但若既不述及于文字,也不言说于口头,那就不能成为舆论的组成部分。
  舆论是“公众的”,是“表达出来的”,这对于判断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状况而言,至少意味着三点。
  第一,由于构成公众的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切身利益及价值取向上的千差万异,并由此而导致公众对于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所持有的意愿千差万别,因而,作为公众所表达的意愿之“总和”的教育改革舆论,便不可能是一种音调完全一致的统一体。因此,任何舆论支持,不论是多广范围的舆论支持,都不能成为具有所谓“完全共识”的判断依据。
  第二,由于构成公众的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地位与权力上的等级差异,又由于不同媒体之间存在着主流媒体、半主流媒体、非主流媒体的区别,这使得权势阶层在表达意愿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主流媒体,底层人群常常会更多地选择非主流媒体或街谈巷议,中间阶层则可能会因情而异地选择主流媒体、半主流媒体、非主流媒体或街谈巷议。因此,任何一种性质的媒体――不论是非主流媒体,还是半主流媒体,抑或主流媒体―一所呈现的舆论支持,都并非舆论支持的全貌。
  第三,由于公众用以表达意愿的具体传播途径多种多样,除了街谈巷议之外,可以是会议发言、论坛演讲、课堂教学等公共活动,也可以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还可以是数字报刊、BBS、QQ、MSN、博客Blog、维客Wild、播客Podcaster、微博Micro-blog、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且人们通常不会通过所有传播途径去表达同样的意愿,因此,任何一种具体传播途径也都只能部分地呈现公众意愿,仅仅依据某一种具体传播途径所呈现的舆论支持,同样不可能知晓舆论支持的全貌。
  二、我国教育改革舆论支持的基本特征
  如果说上述各点揭示了“舆论支持”这一概念的基本意涵的话,那么,十分吊诡的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却与这些基本意涵几乎完全相悖。受我国长期以来业已形成的“舆论宣传”体制与机制的影响,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也“顺理成章”地表现出以下3个具有逻辑延续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是过度强调“统一思想”。如前已述,作为公众表达的意愿之“总和”的教育改革舆论,不可能是一种音调完全一致的统一体。而我国的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却常常与这一常识相违,往往强调“形成坚定共识”、“思想高度统一”。其实,在许多情况下,教育改革者自身也并不相信教育改革舆论工作最终能达到这种效果,但在教育改革舆论工作过程中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达到这一效果。于是,举凡一项重要教育改革的启动或深化之际,各级政府部门便连发文件不断动员,各种主流媒体也连篇累牍宣传造势,各种会议论坛则接踵而至进行赞颂性研讨。所有这些舆论工作发出的都是同一个声音: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全力支持改革。其语调、其架势,都显露着坚定与威权,表现出毋庸置疑。
  二是一味推崇“正面宣传”。这是过度强调统一思想的一个必然结果。由于过度强调统一思想,于是便十分担心“不和谐声音”的出现,担心因不和谐声音的出现而扰乱教育改革的“军心”。其结果,正面宣传便成为许多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打造”教育改革舆论环境的一种工作基调,并成为一种表达传统。受这种工作基调与表达传统的影响,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便很难充分反映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以及公众对教育改革的怀疑、反思、质疑、批评的声音。与之相应,一种几乎被视为“常识”的习惯性做法便是报喜不报忧,对教育改革的实际进展状况以及公众意见进行加工、美饰与包装。结果导致在原本作为公众表达的意愿之“总和”的教育改革舆论中,含有诸多并未反映真实民意的、“编排”出来的虚言假语,即所谓“假舆论”。
  三是单纯依赖“主流媒体”。这是一味推崇正面宣传的一个必然结果。由于一味推崇正面宣传,我国教育改革――这里主要是指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一的舆论支持工作基本上也就只是通过主流媒体来进行。个中原委不难理解,因为相对而言,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正在于坚持统一思想、固守正面宣传。然而,问题恰恰在这里。由于主流媒体的这一重要基本特征已为人们所熟知,因而,许多人往往也就更倾向于通过主流媒体之外的其他传播途径,表达自己有关教育改革的真实意愿,表达自己对教育改革的怀疑、反思、质疑及批评。这反过来又导致主流媒体愈发难以全面反映真实民意。
  三、教育改革舆论支持面临的严峻挑战
  上面只是在一般意义上简述了我国教育改革舆论支持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这些特征同“舆论支持”这一概念的基本意涵之间的相悖。如果考虑到传播媒介的变化这一重要因素,则会进一步发现,我国

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与“民意时代”已经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在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介的“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大众媒介在舆论的形成方面常常具有美国传播学家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McCombs M.)和肖(Shaw D.)所说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功能。所谓“议程设置”,是指“大众媒介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选择和发布,影响着公众对什么是当天最重要事件的感觉。在媒介的议程与公众的议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经过一段时间,媒介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在这里,议程总体上指的是所报道的问题的排序或程序,具体的是指某一议题或事件的报道。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公众的意见形成每每会出现德国舆论学家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 E.)所说的“沉默的螺旋”(thespiral of silence)现象,即:“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已存在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为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种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当然,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与公众意见的“沉默的螺旋”现象究竟会达至多大程度,要因社会及媒介本身的自由状况和开放程度而异。但在我国,由于受国家意识形态与新闻体制的严格控制,因而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报刊、广播、电视等都具有比较浓厚的一元化色彩,很少会传播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不合拍的观点或意见。所谓的大众传播过程,基本上只是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的舆论制造过程。这样,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大众媒介便在相当程度上垄断着“议程设置”,使得公众意见的形成屡屡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以过度强调思想统一、一味进行正面宣传、单纯依赖主流媒体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改革舆论支持,虽然也因社会的逐渐开放、多元、多样的发展而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但尚未出现根本危机。
  然而,在迅猛而至的“新媒体时代”,情况便迥然而异。数字报刊、BBS、QQ、MSN、博客Blog、维客Wiki、播客Podcaster、微博Micro-blog、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以其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平等、更加鲜活、更加鲜明、更加多样、更加迅捷、可以匿名、交互性强等一系列特点,迅速赢得了除了仍然希望一统公众舆论的少数支配人群之外的几乎所有人群的青睐。任何个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都不必担心自己因发表的意见可能与多数人相左而被社会所孤立。于是,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里原本属于“沉默的人群”的许多社会成员便不只是在街谈巷议中,而且也开始并越来越多地在媒介中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自身权利,抨击社会流弊。于是,各种不同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在新媒体平台上得以自由地展现、碰撞、交锋,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媒介传播的格局和舆论形成的机制开始出现具根本意义的变化:传统大众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已成昔日黄花,其原先所曾具有的强劲的“议程设置”功能也已相当式微,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群、越来越多的个体成为媒介中的信息传播与“议程设置”的主体。于是,最终占主导地位的便未必是主流媒体支持的舆论或最初占主流的舆论,而是所有受众(同时也是传播主体)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提议与回应、赞同与反对之后所形成的舆论。而且,这里所说的“所有受众”,甚至也包括传统大众媒介的诸多记者。事实上,传统大众媒介的大部分记者除了在自己所供职的媒体发表见解之外,还在自己的私人博客中另辟一番天地,发表自己对于新闻事件的最真挚、具有浓厚主观色彩的见解,或者补充一些不适宜在传统大众媒介上发表的新闻报道。而所有这些,都彰显着“民意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民意时代”里,大量的意愿表达者是匿名的。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中,与“沉默的螺旋”这一普遍现象相伴随的,是规模巨大的“沉默的人群”。而在新媒体时代,虽然也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比较明显,但总的来说,“沉默的螺旋”已不再是公众舆论形成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沉默者”的比例已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大众媒介,尤其是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过,由于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可以用匿名方式自由表达意愿的极为宽广的话语空间,结果便产生了另一种话语现象,即在规模巨大的“发声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匿名表达者”。除非通过技术手段刻意查对,人们通常并不清楚匿名表达者的真实状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等。这也与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形成鲜明对照。传统大众传媒时代的公众话语空间里虽然也有匿名表达者,但除了极特殊的社会境况,匿名表达者们通常很难发出强大的声音。而在新媒体时代,规模巨大的“匿名人群”的出现,使得“匿名的呼声”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且也正因为匿名表达者们享受着匿名表达的自由,使得“匿名的呼声”往往在极短时间内便迅速传播至极广范围,赞同、反对、中立等各种各样的声音此起彼伏,铺天盖地,结果形成容量巨大、成分复杂的“表达浪潮”。这样一种匿名的表达浪潮,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中一种独特的舆论样态。新媒体时代中的民意,常常通过这种独特的舆论样态呈现出来。
  当然,“民意时代”也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到来的。客观地看,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我国便进入了一个逐步转型的时期,开始朝着开放、平等、民主、自由的方向不断变迁。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社会的开放、平等、民主、自由的程度已绝非改革开放初所可同日而语,民意的取舍、人心的向背逐渐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不过,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力控制使得传统大众媒介垄断大众信息传播,主宰“议程设置”,左右大众舆论的形成,且这种基本格局和基本机制长期维持不变,结果导致真实民意的表达渠道既不宽广,也不畅通。
  正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才对这种基本格局和基本机制产生了强力冲击。新媒体为公众尤其是普通民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交互平台,公众利用这些沟通渠道和交互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与了解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可以随时随地鸣冤叫屈,可以随时随地扬善抑恶,可以随时随地参政议政。正是在借助于新媒体进行的这种频繁、海量、灵活的沟通与互动过程中,公众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日趋增强。其结果,公众的意愿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得以充分展示,民意的力量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得以高效集聚乃至某种程度上的放大。甚至,在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下,一

些传统大众媒介也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以至于开始尝试借助于新媒体的力量,实施“亲民”策略,提升传播效果。所有这些,都推动着“民意时代”的迅速到来。
  于是,道理变得简单而明白: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在这样一种“民意时代”,教育改革的舆论工作如果依然过度强调“统一思想”、依然一味进行“正面宣传”、依然单纯依赖“主流媒体”,则其所获得的所谓“舆论支持”便很难反映公众尤其是普通民众有关教育改革的真实意愿,便难免会导致教育改革在实际上并不清楚真实民意的状况下盲目启动或盲目推进。这意味着,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方式应当有一个根本转变。
  四、转变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方式的基本思路
  关于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方式的问题,需要专门进行一系列探讨。本文此处仅限于在上述反思的基础上,就转变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方式的基本思路提出一些初步的观点。
  1 摒弃“统一”思想的陋习
  对教育改革予以支持的前提之一,是在思想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就此而论,“统一”思想的动机可以理解。但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利益多样的时代,几乎在所有问题上,不论采取怎样的方式,都已无法实现思想的统一。尤其是对于教育改革这样一种几乎牵动整个社会神经的复杂事项,要想统一人们的思想,更属天方夜谭。而且,一旦过度强调统一思想(政府文件中甚至常常要求“思想的高度统一”),那么,与之相伴的便是运动式的思想动员,逐层逐级的文件颁发、大大小小的会议动员、铺天盖地的报道、形形色色的官话套话便会接踵而至。迄今为止教育改革舆论工作的效果表明,所有这一切,除了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的逆反情绪外,不会在提高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方面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与其不切实际地过度强调所谓的统一思想,不如实事求是、和风细雨地引导公众就教育改革问题展开心平气和的讨论和辩论。不是以一家之言填塞公众的大脑、封堵公众的嘴巴,而是通过百家争鸣促使公众在独立思考、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形成、审视、修正自己的观点,并对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可以说,只有通过这样一种过程所产生的对于教育改革的支持性舆论(不论其广泛性如何),才是真实的支持性舆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并非所有教育改革都是正确的、合理的,因此,摒弃了过度强调“统一思想”之陋习的教育改革思想动员与舆论引导,还可使教育改革在一开始便具有了一种反思自身前提、防止谬误产生的预警机制。
  2 克服“制造”舆论的惯习
  要让公众支持教育改革,除了必须让公众认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之外,也需要增强公众对教育改革的信心。因此,加强对于教育改革的“正面宣传”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若一味进行“正面宣传”,将正面宣传作为教育改革舆论工作的惟一准则,以至于教育改革舆论工作的过程实际上成了夸大成绩、遮掩问题、拒绝反思、埋种隐患的过程,成为隐瞒真相、“制造”舆论的过程的话,那么,这样的所谓教育改革舆论支持即便能有一时效应,也无法保持长久效果。事实上,在今天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与“民意”时代,这种舆论工作甚至连收取一时效应也已十分困难,反而容易导致产生具有讽刺意味的负面效应,即越是狂轰滥炸式的正面宣传,公众反而越是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越是容易用自己身边的负面状况去否定正面宣传的内容,从而消解正面宣传原本期待的效果。因此,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必须摆脱事实上的“愚民”思维,克服“制造”舆论的惯习。必须清楚认识到,对于教育改革舆论支持而言的另一个同样十分重要的准则,便是不能抛开事实,,不能美饰真实。这就要求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既要宣传教育改革的已有成绩与可能前景,引导公众建立对教育改革的信心,也要揭示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困难,引导公众进行负责任的原因分析与建言献策。在许多情况下,后一项工作其实比前一项工作更为重要。概言之,对于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来说,需要的不是虚假地“操纵”舆论的“制造”,而是实事求是地“引导”舆论的“形成”。
  3 改变“主流”媒体的姿态
  在我国,主流媒体作为反映党和政府意志的一种正式渠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这种必然性与必要性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被无限夸大,以至于几乎所有大众媒介其实都是主流媒体,因为报刊、广播、电视等均被要求扮演“喉舌”的角色,反映党和政府的意志。而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已不再是大众媒介的惟一类型,不仅绝大部分新媒体都不属于主流媒体的范畴,都有相当宽松、相当自由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而且,部分传统大众媒介――主要是相当部分的报刊――也不具有主流媒体的属性,这就使得主流媒体在公众舆论形成中的实际作用以及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远非传统大众传媒时代所能比拟。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改革舆论工作一方面有必要进入新媒体的广阔话语空间,努力利用新媒体获得积极、合理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下决心对传统大众媒介自身进行改造。主流媒体应当改变其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呈现出的权威架势与说教面孔,更多地反映与审视公众关于教育改革的真实意愿,更多地反映与分析教育改革的日常实践过程,更多地体现通过平等探讨达到某种协商性共识的精神,不断缩小主流媒体关于教育改革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同公众尤其是普通民众的期待之间的距离,使主流媒体在教育改革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既能在制度上履行“主流”的职能,又能在实际上发挥“主导”的功能。当然,这些年来,一些主流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尝试,但总体上看,还顾虑重重,措施不力,成效不大。因此,促使主流媒体解放思想、改变姿态、亲近民众,也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教育改革舆论支持所必须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推敲“舆论”概念[J],采写编,2003,(3):54
  [2]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慎之,议程设置研究第一人:记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博士[J]新闻与传播研究,i996,(3):94-96
  [4]陈力丹,议程设置理论简说[J],当代传播,1999,(3):35
  [5]陈力丹,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J],国际新闻界,1998,(1):46-48
  [6]陈维虎,媒介多样化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冲击[EB/OL],http://blog.省略/pymroon,2009-10-02
  [7]鄂播,从“民意不可违”到“公开征集民意”[J],小康,2011,(7):70-74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反思我国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64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b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