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项目引路”计划的价值动因、课程样态与行动路径——以威斯康辛州为例
本文选题:STEM教育 切入点:项目引路 出处:《远程教育杂志》2017年06期
【摘要】:推进STEM教育,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实现教育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项目引路"(Project Lead the Way)计划作为美国STEM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提供者,通过基于活动、基于项目、基于问题解决的STEM课程项目,致力于推进STEM跨学科整合的课程与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参与STEM学习的兴趣以及选择STEM领域的职业意愿,培养学生STEM素养。通过分析"项目引路"计划的价值动因、课程样态和行动路径,可以对我国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其主要特点包括:秉持跨学科整合的基本理念,为培养STEM学习兴趣和职业选择做准备;拓展STEM课程资源,凸显STEM课程内容的先进性;积聚多方力量,保障STEM课程的有效衔接和评价反馈;重视PLTW师资培训,促进STEM教师专业发展。
[Abstract]:To promote STEM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realiz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ra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untry. The Project Lead the way program is the most important curriculum provider in STEM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activity-based, project-based, problem-based, problem-based STEM curriculum project, we are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STEM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participating in STEM learning and their professional willingness to choose the STEM field. To cultivate students' STEM literacy. By analyzing the value drivers, curriculum patterns and action paths of the "Project Guide" program, It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EM courses in China. Its main features include: adhering to the basic concept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reparing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EM learning interest and career choice, expanding the STEM curriculum resources, Highlight the advanced nature of STEM curriculum, accumulate various force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STEM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attach importance to PLTW teacher training,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TEM teacher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大攻关课题“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6ZD004)阶段性成果 2015年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国际视域的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B-a/2015/01/050)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5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国民;;课程领导:一个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教书育人;2009年15期
2 刘志军;;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J];小学青年教师;2002年08期
3 陈玉琨 ;课程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0年05期
4 陈舒怀;构建课程新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6期
5 姚亚军,黄应堂;校园网课程质量评估系统功能设置及实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年02期
6 鲍同梅;从课程实施的视角看教师课程自主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01期
7 黄文均;网络课程评价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20期
8 刘翠鸿;选择与组织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J];教学与管理;2005年13期
9 刘启迪;;课程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全国第五次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0期
10 薛国凤;;课程问责:涵义、内容与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肖琼;网络课程 质难保?[N];消费日报;2014年
2 郭晓明;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实习记者 卢岳;早教别“叫”了![N];消费日报;2013年
4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 孙飞 于波;探索构建“善知课程模型”[N];中国教育报;2013年
5 记者 傅双琪 顾烨;大学网络公开课:中外名师PK场[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子秋;以校本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程芳芳;课程领导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杨艳;让课程回归学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雅俊;论中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金天泽;高校网络课程工作量计算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赵杰;高校网络课程扩展资源的层级设计与管理[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水英;校长课程领导力与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62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66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