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灾区中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在感恩和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
本文选题:精神卫生 切入点:社会支持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9期
【摘要】:目的探讨芦山地震重建3年后中学生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在感恩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为灾后中学生心理重建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感恩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对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芦山地震重建3年后的1 136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灾区女生、高中生感恩和心理弹性得分高于男生、初中生(P值均0.05),重灾区、家庭财产严重受损、有亲属死亡或受伤的学生在感恩、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创伤后成长得分高于轻灾区、家庭财产轻微受损、无亲属死亡或受伤的学生(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感恩、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均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0.35,0.48,P值均0.05)。中介作用分析发现,感恩不仅直接影响创伤后成长,还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创伤后成长,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1%。结论灾区中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在感恩和创伤后成长间起中介作用。提升震后灾区中学生的感恩水平能够促进心理弹性水平,进而提高创伤后心理成长能力。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and social support between gratitude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fter Lush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for 3 year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fter disaster.Methods using gratitude questionnaire, social support scale,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scale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rating scale, 1 136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Lush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3 years after reconstruction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Results the scores of gratitude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girl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disaster are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oys. The scores of P valu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0.05, and the family property was seriously damaged, and the students whose relatives died or were injured were grateful and social support.The scores of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light disaster areas, and the scores of family property were slightly damaged, and the P values of students with no relatives dead or injured were 0.05.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ratitude,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sttraumatic growth (r = 0.530.35, P = 0.05P, respectively).It was found that gratitude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ed post-traumatic growth,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ed post-traumatic growth through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and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accounted for 40.1% of the total effect.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and social suppor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disaster area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gratitude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Improving the gratitude level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post-earthquake area can promote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and the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ost-traumatic psychological growth.
【作者单位】: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
【基金】: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项目(SQZL2014C06) 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CSXL-152211)
【分类号】:G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守锤;吴华清;;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王小景;;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许书萍;张梦竹;;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质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4 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年01期
5 陈献忠;宋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5期
6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7 陶丽娜;;心理弹性共有观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8 王宏;;论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弹性[J];黑河学刊;2011年06期
9 黄爱武;许丽;;让学生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增强中学生心理弹性的思考与探究[J];华夏教师;2012年02期
10 徐礼平;方倩;;从心理弹性的视角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J];新余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燕平;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周茹;;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王玉龙;姚明;邹淼;;不同心理弹性青少年挫折情境下的记忆特点[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杨雪岭;;青少年创伤记忆与心理弹性和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赵凤青;张宝山;;父亲教养对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影响:男性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刘文雯;李红;;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童秋萍;唐日新;罗洁琴;;初中学生心理弹性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守臣;王宏;;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聂衍刚;周虹;魏来;;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和心理弹性的关系: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谢玲平;邹维兴;;留守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苏;中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夏蔷;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林玉香;农村中职生心理弹性、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7 熊峗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翠翠;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9 张志远;大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阳红;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压力事件、自我差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及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22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72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