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依恋与移情的多重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04-14 15:28

  本文选题:父母教养方式 + 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 ; 参考:《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 研究从微观系统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引入依恋和移情两个变量,考察二者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以期可以为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郑州市某中学4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PBI-C)、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中文版(KMS-C)、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与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BES-C)进行施测,并收集整理有效测量数据。利用spss21.0、Amos17.0等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积差相关、分层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检验等统计分析。结果 (1)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t=.301,p.05;t=-1.405,p.05);父母教养方式总分性别无显著差异(t=.1.949,p.05),但其中母亲关怀、母亲自主性、父亲关怀、父亲自主性男性显著大于女性(t=3.446,p.01;t=2.469,p.05;t=2.219,p.05;t=2.063,p.05);母亲拒绝女性大于男性(t=-2.292,p.05)。父母教养方式总分有年级差异(t=-3.109,p.05);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过度保护初二高于初一(t=-2.574,p.01;t=-3.673,p.01)。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男女有显著的性别差异(t=2.152,p.05;t=2.067,p.05),且男性高于女性。移情总分和情感移情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142,p.05;t=-2.572,p.05),女性高于男性。(2)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移情和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均两两显著相关。母亲关怀与母亲自主、父亲关怀、父亲自主显著正相关(r=.487,r=.700,r=.406;p.01),与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显著负相关(r=-.518,r=-.186,r=-.449,r=-.223;p.01);母亲拒绝与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显著正相关(r=.356,r=.831,r=.342;p.01);母亲关怀与移情显著正相关(r=.104,p.05),与认知移情显著正相关(r=.158,p.01);母亲拒绝与移情显著负相关(r=-.121,p.05),与认知移情显著负相关(r=-.183,p.01);母亲过度保护与认知移情显著负相关(r=-.119,p.05);母亲自主与认知移情显著正相关(r=.185,p.01);父亲关怀与认知移情显著正相关(r=.127,p.05);父亲拒绝与移情显著负相关(r=-.103,p.05),与认知移情显著负相关(r=-.185,p.01);父亲过度保护与认知移情显著负相关(r=-.137,p.01);父亲关怀与认知移情正相关(r=.188,p.01),与情感移情显著负相关(r=-.104,p.05);认知移情与情感移情显著正相关(r=.251,p.01);(3)母亲关怀、父亲关怀、母亲自主性、父亲自主性与依恋及其三维度显著正相关(r=.588,r=.653,r=.410,r=.378;r=.716,r=.545,r=.444,r=.348;r=.443,r=.727,r=.288,r=.393;r=.193,r=.245,r=.196,r=.128;p.01);母亲拒绝、父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父亲过度保护与依恋及其三维度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显著负相关(r=-.616,r=-.631,r=-.264,r=-.249;r=-.628,r=-.578,r=-.306,r=-.310;r=-.536,r=-.603,r=-.271,r=-.230;r=-.292,r=-.315,r=-.07,r=-.065;p.01);母亲关怀、父亲关怀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显著负相关(r=-.239,r=-.272;p.01),母亲自主性、父亲自主性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显著负相关(r=-.101,r=-.107;p.05);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显著正相关(r=.195,r=.159,r=.196,r=.169;p.01)。依恋总分及其三维度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与移情显著正相关(r=.226,r=.296;p.01);母亲依恋、父亲依恋与移情总分显著正相关(r=.104,r=.110;p.05);依恋总分及其三维度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与认知移情显著正相关(r=.281,r=.181,r=.204,r=.268;p.01);同伴依恋与情感移情显著正相关(r=.205,p.01),依恋总分、母亲依恋、父亲依恋与情感移情负相关不显著(r=.087,r=-.005,r=-.026);依恋总分及其三维度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显著负相关(r=-.366,r=-.250,r=-.306,r=-.255;p.01);移情、认知移情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显著负相关(r=-.107,p.05;r=-.146,p.01);情感移情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相关不显著(r=-.017,p.05);(4)依恋及其三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中介效应量母亲依恋(45.56%-95.33%)大于父亲依恋(26.04%-89.72%),父亲依恋大于同伴依恋(15.89%-44.39%);(5)认知移情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6.29%-39.6%);(6)父母教养方式通过依恋影响认知移情,进而影响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依恋和移情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之间起着多重中介的作用。结论(1)父母对男性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关怀与鼓励,母亲对女性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拒绝;(2)依恋及其三维度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之间起中介作用,但是母亲依恋中介效应最大,加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有助于儿童的人格形成;(3)父母关怀和父母自主性等好的教养方式可以形成安全依恋,进而影响儿童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形成较好的人格特质。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等不良的教养方式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进而影响儿童对他人情感不理解,形成马基雅维利主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素;;《论李维》[J];书城;2005年06期

2 贺志刚;;谈马基雅维利的几个概念——依据《新的方式与制度》[J];现代哲学;2009年03期

3 申卫涛;;试析马基雅维利其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4 吕英杰;;马基雅维利—是爱国者还是恶魔[J];文化译丛;1987年01期

5 侯玉忠;马基雅维利的共和思想简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尚岩;;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7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刘训练;;马基雅维利《史论》的写作与结构[J];政治思想史;2012年02期

8 孙洪振;;论马基雅维利的实用主义精神[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秦峰;;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道德心理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年01期

10 张执中;贤哲、慈父、绅士与山饕——马基雅维利关于统治者人格的反传统理论及其思想背景[J];世界历史;199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Phil Harris;Parkgate Road;;商界可持续发展与责任:马基雅维利和马尔萨斯关于公共事务管理的经验教训(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经济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李耀;;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与《管子》“君主论”之异同[A];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4年

3 杨静;韦磐石;;小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孙华平;程学超;张萌;;电视暴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杨小平;周霞;路金声;;重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李志楠;邹晓燕;;8~16岁儿童行为自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春莉;廖凤林;;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小静;;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症的影响[A];精神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盛明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孤独感关系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汪小琴;许爱珠;张建灿;汪小霞;;农村贫困女童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弗朗西斯·福山;从《庙堂衣冠》谈马基雅维利[N];文汇报;2013年

2 束峗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马基雅维利的军事战略思想[N];文汇报;201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陈华文;诗人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洞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聂文聪;马基雅维利的思想遗产[N];光明日报;2011年

5 周春生;马基雅维利及其作品的现实意义[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和国际事务教授、欧洲大学研究院历史学教授 哈罗德·詹姆斯 翻译:介生;经济马基雅维利主义为何破产[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7 独立书评人 刘英团;马基雅维利:正义,还是邪恶?[N];华夏时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曹帅;揭秘“尼科洛的微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聂文聪;战胜命运,或被命运打败[N];文艺报;2011年

10 ;港大的拒绝 有力的批判[N];中国质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俞蓉蓉;反社会型人格特质的结构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丛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影响:依恋与移情的多重中介作用[D];郑州大学;2017年

2 陈浩;马基雅维利论政治秩序之创建与维护[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翔;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季峰;共和的分歧[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吴琳娜;马基雅维利式美德概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杨潇;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公正敏感性[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田;马基雅维利的政体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可;马基雅维利的外交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9 王忋;基于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下的高校学生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10 王丽华;言语伤害与自我宽恕:马基雅维利人格的调节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49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749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b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