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同伴选择和影响效应:基于纵向社会网络的元分析
本文选题:青少年偏差行为 + 同伴选择 ; 参考:《心理科学进展》2017年11期
【摘要】:以22篇纵向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文献(30项独立样本研究,27746个被试)为对象,使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假设。结果发现:(1)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都显著,但同伴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同伴选择效应;(2)青少年发展阶段在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在同伴选择过程中,青少年早期阶段不显著,而中、晚期阶段显著;在同伴影响过程中,青少年早、中期显著,晚期阶段不显著。(3)偏差行为类型在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4)网络数量在同伴影响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随着网络数量增加同伴影响效应越可能成立。结论,中晚期青少年会基于偏差行为相似性选择朋友,早中期青少年会受朋友的影响而产生偏差行为。
[Abstract]:Twenty seven hundred and seventy-six subjects from 30 independent sample studies of 22 longitudina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paper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peer selection and peer impact hypothesis of deviant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by meta-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peer selection and peer influence were significant, but the effect of peer influenc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peer selection.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peer selection and peer infl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adolescents.In the process of peer selection, the early stage is not significant, but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is significant.In the late stage, the adjustment effect of bias behavior type in peer selection and peer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 (4) the number of networks had significant regulatory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peer influence.As the number of networks increases, the effect of peer influence is more likely to hold.Conclusion: middle and late adolescents will choose their friends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of deviant behavior, and adolescent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ir friends to produce deviant behaviors.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省赣州市第十一中学;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15JY54)资助项目 赣南师范大学招标课题经费资助(14zb15)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冬梅;雷雳;邹泓;;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特点与研究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2 陈世海;刘庆;;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区工作介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01期
3 黄绮婷;梁梓峰;;澳门青少年偏差行为与父母管教模式的关系[J];青年探索;2011年03期
4 裴敏超;;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区介入机制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蒋奖;王荣;;辱虐管理与下属针对领导的偏差行为:同事行为和惩罚可能性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6 杨继平;王兴超;杨力;;观点采择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4年03期
7 董存梅;;幼儿偏差行为的测量及发展特点[J];幼儿教育;2013年Z6期
8 邓欣;;青少年偏差行为及其预防措施[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白晓楠;;电视媒体暴力与青少年偏差行为相关性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王倩;陆鹏娟;;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成因概述[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冬燕;余嘉元;;基于加权关联规则的护理人员偏差行为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姚本先;刘正奎;朱丽娟;;流动青少年的焦虑、抑郁与偏差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于媛芳;崔丽娟;;流浪生活对流浪儿童偏差行为形成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雷雳;马晓辉;;青少年网络道德态度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莉;邹泓;;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网络成瘾与日常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徐学俊;李正洪;张汉强;吴汉荣;;青少年儿童偏常心理与行为的辅导和矫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王楠;郭庆科;周京;;个人拟合指数对人格测验中不同偏差行为的检验效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寇_g;;警惕儿童的心灵玷污 儿童青少年如何看待腐败现象[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9 盖笑松;兰公瑞;;青少年积极发展影响因素的回溯式访谈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雷雳;;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与健康上网[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麻城市张家畈中心学校 蔡主华 丁楚兵;“初二现象”成因及对策[N];黄冈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于凤杰;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武忠刚;越南青少年人格特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及其与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王文;从快乐到希望[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感觉寻求、成本—收益分析及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王乐;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梦;职校生网络偏差行为、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聊城大学;2017年
4 蔡敬敏;4-6岁留守儿童移情、情绪调控策略和偏差行为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5 李怡燃;心理契约破坏、工作价值观与职场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年
6 周轶;青少年网络游戏偏差行为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7 翟晟;男性未成年犯偏差行为、自我控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丽芳;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需求网络满足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婷;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10 张淑兰;大学生心理性偏差行为的矫正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0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770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