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新生复原力和适应的交叉滞后分析
本文选题:社会适应 + 交叉研究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11期
【摘要】:目的考察复原力和大学新生适应的因果关系,为指导大学新生适应入学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复原力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四川省2所高校783名大学新生施行开学1个月后的第1次测量和3个月后的追踪测量。结果2次测量的复原力和大学新生适应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关联(r值分别为0.742,0.557,P值均0.01),复原力在第1次施测和追踪测量之间呈现出较高程度的稳定性;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复原力和大学新生适应之间存在相互因果关系;根据第1次施测复原力的水平,将被试划分为复原力高分组和复原力低分组,交叉滞后分析发现,在高低复原力组中,均只有第1次施测复原力能预测追踪测量的大学新生适应(β值分别为0.362,0.511,P值均0.01),且高低复原组所得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结论应加强对低复原力新生的关注,从提高复原力的角度促进大学新生的良好适应与积极发展。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freshman adapt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ollege freshmen to adapt to admission. Methods 783 freshmen from 2 univers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were measured with the recovery strength scale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daptation scale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one month and the follow-up measurement after 3 months.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silience of the two measurements and the adaptation of freshmen. The values of r were 0.742n0.557p and 0.01g, respectively. The resilience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stability between the first test and the tracking measurement, and the results of cross-hysteresi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 of freshmen.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tested at the first time,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resilience group and low resilience group. Cross lag analysis showed that in high and low resilience group, Only the first test of resilience could predict the adaptation of freshmen (尾 = 0.362U 0.511 P = 0.01g, respectively), and the fitting degree of the model in the high and low recover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ow resilience freshmen and promote the good adaptation and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the freshmen from the angle of improving resilienc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碧岚;复原力研究的进展与方向[J];求索;2004年10期
2 郭雪萍;冯超;张红雷;;大学生复原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但俊辰;;大学生复原力与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7期
4 杨彩霞;王伟;张丽芳;;我国复原力研究现状[J];校园心理;2010年05期
5 杨盈;;复原力与大学生心理求助相关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徐敏;徐晓艳;;青少年复原力的结构及提升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7 夏斌;傅纳;;儿童、青少年复原力干预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11期
8 韦海燕;李正云;;灾后复原力及其干预的研究综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年02期
9 高翔;郑日昌;;中学生复原力测评的三视角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10 胡海利;张洪波;傅苏林;邵子瑜;;复原力与青少年发展及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甘怡群;王婷;刘鑫;谢晓非;;青少年复原力的保护因子与威胁因子:一个纵向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罗增让;;创伤后的复原力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毛淑芳;李伟健;;复原力对自我复原的影响机制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蒋林洁;戴艳;;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安媛媛;伍新春;;灾难后青少年复原力问卷的修订以及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磊;刘将;;城市民工子女复原力的现状及干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彤;;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复原力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胡月琴;甘怡群;;中国青少年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丽;胡英君;;大学新生身心困扰的调查分析及对策[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凤娥;;大学新生适应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傅北水;大学新生如何度过心理失衡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中国矿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项丽娜;大学新生如何适应新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记者 杨翠敏 通讯员 刘岩;顺义近八百困难大学新生获救助[N];北京社区报;2009年
4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祁立刚;大学新生 心理动荡性探析[N];光明日报;2012年
5 记者 王晖;16.2%的大学新生有“心病”[N];河南日报;2006年
6 记者 吴巧君;新学期用心准备[N];天津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晶;希望课程对儿童希望及复原力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孙蔚雯;高中生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学业投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韦海燕;大学生复原力的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瑜;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毛淑芳;复原力对自我复原的影响机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6 蒋林洁;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敏;中专生复原力的相关研究及干预实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湘萍;师范生复原力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冯啸;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初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10 郭婉婉;中学生日常性学业复原力的初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70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97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