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流教师教育新体制
本文关键词: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流教师教育新体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流教师教育新体制
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现实问题与未来走向
(一)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的差别。按照分科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师培养缺乏灵活性,无法完成具有综合性、灵活性的中小学教育的师资需求。
第二,封闭型培养。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教育具有其固有的封闭特性。一是与中小学教育脱节,忽视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二是对教师教育的行业和地区垄断。
第三,理论型培养。尽管师范院校注重“师范性”,但是师范院校仍然必须在学术发展和对学生学术能力的要求上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这样,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就大大削弱,同时,与中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许多教育实践性课程普遍受到忽视,师范院校毕业生存在着教育观念、知识和能力结构与中小学教育不同构的现象。
第四,终结性培养。教师教育缺乏教师教育的终。,教师的继续教育目前仍然主要。而教育学院的办学水平与同级师范院校倒挂,这不仅分散了教育资源,也不利于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
4.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首先,国家对教育的整体投入不足。截止199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2.55%,没有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投入的比例与总额两项指标甚至低于邻国印度。不少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已经提出,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应当提高到占GNP的6%的水平上,这样我国教育经费的滞后就会显得更加突出。总体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制约了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而在极其有限的国家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中,用于教师教育的比重又过于偏低。师范院校在国家对教育的总体投入、教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投资、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事业经费等指标上,一直落后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类型的院校。其次,由于师范院校受国家政策的限制以及基础学科集中(应用性专业较少)等原因,在收取学费等环节上困难重重,在面向市场、利用外资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教师教育的投入不足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
(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对照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依据对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应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开放性教师培养体制逐步确立。
45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①。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社会固有的诸多问题的挑战,中国的师范教育,当前主要是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师培养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但是由于较为复杂的原因,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师培养水平在整体上仍然比较落后,全国仍然有6%、17%、37%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没有合格学历(小学中师、初中大专、高中本科),此外,中小学民办教师仍然有近100万人[1]②。如果考虑到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是
通过非正规途径取得的,,2.。
第一,在教师培养的体制上缺乏必要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在坚持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的同时,缺乏必要的开放性;在吸纳教育资源上缺乏市场意识;师范大学缺乏必要的综合性,职业教育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师资均由独立设置的技术师范院校完成;在师范教育的层次性和地区布局上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计划体制的制约,教师培养存在着地区、行业上的条块分割现象,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第二,在教师教育观念上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实践技能培养注意不够。我们一直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总体上处于低层次水平上。其结果是学科学术能力和教育观念、教育技能上的双重滞后。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造成这两方面的相互排斥和伤害。
第三,存在着否定教师职业专业化趋势的种种现象。在师范院校中,一些学科专家否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在社会上,一些人将教师资格片面理解为“学历”资格。这等于取消教师资格的内涵,全面否定现代教育科学对于教师培训的意义,使师范院校强化教育专业能力的努力变得困难重重。
3.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亟须改造。
第一,划一型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时缺乏培养规格上的明确分工。重点师范大学与所有本科师范院校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上没有本质上
本文关键词: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流教师教育新体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6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0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