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深度学习内容及其资源表征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3 07:47
【摘要】: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研究框架,在"技术怎样促进学习"这一核心命题的多变量探索实验基础上,针对"学习内容及其资源"这一变量进行深入的验证性实验。依据认知与脑科学的机制以及数学学科学习心理的规律,设计了C-S两类课堂(各2个班),包含4个变量水平,在T市Y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堂展开,为期4周,每天1学时,其中C为控制组,S为实验组,主要实验内容为"4S"学习内容及基于CRF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学业成绩、眼动仪和ERP脑波观测等数据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基于认知过程的学习内容及其资源重构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二是学习品质与技术存在交互关系;三是"技术设计"而非"技术本身"促进了学习者发展;四是验证性实验结论与探索性实验基本一致;五是学业成绩、眼动与ERP脑电可构成"三角互证"研究方法。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deep learning"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multivariable exploration experiment of the core proposition of "how technology promotes learning",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confirmatory experiment on the variable of "learning content and its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sm of cognition and brain science and the law of learning psychology in mathematics, two classes of C-S (2 classes each) were designed, which included four variable levels. The class was opened in the fifth grade of T City Y Primary School for 4 weeks, one hour per day. C is the control group and S i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main experimental content is "4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 based on CRF.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eye movement instrument and ERP brain wave observat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irst, learning content based on cognitive process and its resource reconstruction are highly effective; second, learning quality has interaction with technology; Third, "technology design" not "technology itself"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fourth, the conclusion of confirmatory experiment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exploratory experiment; fifth, academic achievement, eye movement and ERP EEG can constitute "triangular evidence" research method.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复杂问题解决’学习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ECA140369)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连玉;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J];现代技能开发;2000年10期

2 栾春晖,李靖,詹国梁;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3 李红美;;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J];继续教育;2006年11期

4 沈福新;;学习漫议[J];群众;2007年03期

5 李伟;;关于在学习过程中目标制定的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6 韩笑;;学习就是快乐的体验[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7 金惠;;从“快学习”到“慢学习”:尽享营养的学习盛宴[J];教学与管理;2013年04期

8 千洪范;;试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质[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9 吕文升;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10 F·J·笛凡司泰 ,赵兴中;学习过程的概念和理论[J];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时龙;;把握分析学情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的基础[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2 卢智敏;;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马建为;;网络媒体下的学习[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4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谢晓芳;;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周之良;;研究学习科学,改善学习状况[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7 付巧英;;浅论任务型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8 陈宁;;一种学习心理模型的理论构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荐;;友善用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习科学的新发展[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张娜;;国内外学习投入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A];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北师范大学 李瑾瑜;校长:如何引领和促进教师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 龚春燕;实施新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N];中国教育报;2013年

3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网院运管中心副主任 刘涛;移动学习成为员工培训新趋势[N];中国邮政报;2014年

4 张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学习型公民 不断提升人的素质[N];广西日报;2003年

5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金美福;学习的道德和道德地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北师大二附中 王元华;学习的三重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许建华;学习流引擎 教育服务竞风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李亚杰;学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年

9 陈志远;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孙厚高;学习心理辅导刻不容缓[N];连云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亦宁;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玉芳;基于媒体素材库的学习内容构建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8 王海澜;打开学生自我建构之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琰;大学生认识信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兰翠;M00C学习平台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航;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左扬扬;碎片化时代下企业微课程设计与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冯丰;教育管理视角下的高中生学习倦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5 毛蕊;基于情境创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代晨阳;基于信息技术的问题解决型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房耿聿;美国终身学习法研究及启示[D];山西大学;2014年

8 李翠萍;《计算机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莉;翻转课堂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石茹;交互质量知觉、动机信念与学习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情绪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18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118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9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