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道德推脱”溯源及其改进策略
[Abstract]:Bullying is essentially a moral proble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moral withdrawal. "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moral deduction in bullying behavior is manifested by moral cognitive deviation, moral responsibility evasion and moral emotional apathy. The external function mechanism of moral deduction in campus bullying is self-paralysis in bullying "moral deduction". The onlooker's moral suppression under moral push, collective aphasia under moral pushing and bullying behind moral deduction are intensified. The governance of campus bullying is of course important from the external pressure, but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campus bull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deduction" is the key to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strengthening the moral emotion edifying with the purport of "empathy moral sense". Pay attention to the moral cognition leading by the standard of "body cognition" and establish the school environment based on "balance between control and concer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贺江群;胡中锋;;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小学德育;2016年04期
2 陈潇;江琦;侯敏;朱梦音;;具身道德: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年06期
3 张朝霞;;道德认知视角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4年05期
4 徐继存;;课程理解的意义之维[J];教育研究;2012年12期
5 陈宁;;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调查及教育研究——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6 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兼论课程研究中的思维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1期
7 杨小微;;课程:学生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资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9期
9 杨明全;参与式课程实践:课堂情境中的课程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杜园春;;近五成初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后选择沉默[N];中国青年报;201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万金;;具身德育:源泉、体系、模式——二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8年01期
2 宋友艳;;校园欺凌预防对策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3 周序;栾泽;;从理念到技术:大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1期
4 余瑶;;提升农村教师的课程理解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01期
5 姜雪南;;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年35期
6 黄明涛;;国外校园欺凌立法治理体系:现状、特点与借鉴——基于七个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06期
7 王飞;;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差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11期
8 夏玉环;;学生课程理解的意涵、现实偏差及应然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11期
9 全晓洁;靳玉乐;;校园欺凌的“道德推脱”溯源及其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11期
10 位京京;;初中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德育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4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毅;纪婷婷;邹文谦;刘燕;冉光明;陈旭;;物理温度向社会情感的隐喻映射:作用机制及其解释[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6期
2 王锃;鲁忠义;;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年05期
3 彭凯平;喻丰;;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4 暴占光;;大学生网络生活中道德理性判断与生成策略[J];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10期
5 谢久书;张常青;王瑞明;陆直;;知觉符号理论及其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9期
6 阎书昌;;身体洁净与道德[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7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汪茹;王金涛;;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错位现象及规避策略探析——以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6期
9 韩亚梅;;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7期
10 桑青松;陈文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及其发展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先茂;;浅谈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6期
2 陶春雨;;劳动能给学生带来什么[J];吉林教育;2012年Z1期
3 时蓉华;;少年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J];四川教育;1982年08期
4 杜雯雯;;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艺术教育中升华[J];科学大众;2008年08期
5 马桂静;;试论转型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学周刊;2011年13期
6 李琳;;通过合力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J];文教资料;2010年14期
7 刘国良;道德:永恒的坐标 沉重的话题[J];作文成功之路(高中版);2003年Z1期
8 ;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J];湖南教育;1957年04期
9 高良;略论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8年Z1期
10 张引,魏腾飞;青少年道德品质问题的反思与对策[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多海;杨爱东;许世成;;家庭学校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2 王信宝;;注重道德实践,增强情感体验[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姚艳华;;顺时应势、求真务实,提升青少年道德品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任华明;李隆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学困生道德认知水准[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李军;;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评价标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山西卷)[C];2013年
6 顾海根;;上海市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郎登峰;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质[N];承德日报;2008年
2 早报记者 韩晓蓉;上海首次颁发中小学生道德奖[N];东方早报;2012年
3 扶沟县韭园一中 史水旺;浅谈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N];周口日报;2011年
4 侯景舜;中学生道德教育初探[N];甘肃日报;2006年
5 包头市和平中学 温贵明;该是我们清醒和行动的时候了[N];包头日报;2011年
6 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 王芳;在教育和体验中培养学生品德[N];学知报;2011年
7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 陈惠鸣;以德育的指导思想 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河北省青县 刘旭 王德义 张洪健;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李劭强;夺刀考生上头版的导向价值[N];法制周报;2014年
10 临沧市临翔区区一中 杨仲琴;教师是学生的榜样[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佩;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杨姝;当前中小学生对社会事件的道德推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亚培;新媒体背景下儿童道德共识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年
5 陈风春;青少年世故性、道德脱离和应对方式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3年
6 陈桂冰;论中小学以德治校[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杜忠宁;网络对初中生道德品质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8 舒靖钧;道德认知发展的不连续性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6年
9 杨辉;高中生道德认知水平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10 苏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建构、实施与创新[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196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196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