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和自伤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10-25 07:07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期受忽视、社会支持与中职生自伤行为的关系,为减少中职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来自辽宁省5所中职院校学生814名,采用童年期被忽视问卷(CNS)、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进行测量。使用回归分析和Bootstrap程序对社会支持在童年期受忽视与中职生自伤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中职生童年期受忽视总分和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442~-0.195,P值均0.01),而与自伤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0.241~0.419,P值均0.01);社会支持总分与自伤行为呈负相关(r=-0.237,P0.01)。儿童期受忽视对中职生自伤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β=0.418,P0.01);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1%。结论中职生社会支持在儿童期受忽视与自伤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elf-injury behavi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self-injury behavi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814 students from 5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Liaoning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CNS), questionnaire and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Bootstrap program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ocial support neglect in childhood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self-injury behavior. Results the total scores and dimensions of neglected childre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r = 0.442- 0.195, P = 0.01),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 of self-injury behavior (P = 0.01), and the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self-injury (r -0.237, P 0.01). Neglect in childhood had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self-injury behavi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尾 = 0.418 P0.01), and social support had a partial intermediary effect between neglect and self-injury behavior in childhood, which accounted for 8.41% of the total effect. Conclusion Social support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neglect and self-injury in children.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15DB007)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DHA150288)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5BSH005)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2 韦耀阳;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游洁;价值观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4 吴文峰;卢永彪;;家庭环境、人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5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6 陈新;李凤华;何爱桃;赵英;龙理良;奉水东;蔡练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上网动机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7 李娜;张晓明;;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压力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年09期

8 张羽;邢占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9 甘雄;金鑫;;自尊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李东斌;赖月月;;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林园;方晓义;程虹娟;高晶;;不同来源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及其满意度差异[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郑雯;胡竹菁;;不同层次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赵晶晶;孔风;;大学生害羞、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胡春梅;王蕾;;殡葬职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徐晟;吴捷;周雪梅;;老年人死亡态度、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刘春雷;;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韩笑;姚本先;;大学生自我表露、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林玲;;连江、长乐海外留守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秋虎;陈会昌;张建卫;陈欣银;;9—14岁城乡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佟雁;申继亮;高潇潇;;老年人与其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的结构与类型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天津中天职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李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知青”减压[N];健康报;2009年

2 狄芳;震后心理“减灾”三法[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周保东;贫困大学生急需心理解困[N];徐州日报;2009年

4 ;人文关爱 共抗"非典[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高原;灾后心理重建——社会支持最重要[N];中国社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海燕;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求助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淼;私营企业主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博;高中生失败恐惧、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艳春;大学生感悟社会支持和感戴的现状调查及其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晓晖;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琳琳;长春市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景永f;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玉妍;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杨玮奇;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92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292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8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