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结构、测量及教育训练模式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6 14:09
【摘要】:医学硕士研究生是国家高技能型人才,担负着国家医学前进与发展的重任,事实证明,其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其生活、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重视提升科研水平与临床技能,也必须重视对其心理素质的提升。然而,以往的心理素质研究多是以大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于研究生的研究颇少,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的系统研究几乎空白,对于如何有效提升其心理素质水平更是研究颇少。基于此,本课题主要进行以下研究:1.采用定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确定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与调查结果构建其结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与适应性品质3个维度,认知品质包括应变性、深刻性、监控性与创造性等4个因子,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求知性、有恒性、耐挫性、规划性与自律性等6个因子,适应性包括社会适应、职业适应与社会适应等3个因子。依据概念与结构构建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经过三次预测后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包括62个题项。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信效度较好,可以用于测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2.运用自编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对来自西南、华南、华北、东北的6所医学院校的1599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心理素质的总分、三个维度、各因子在年级、年龄、性别、曾是否就业、婚姻状态、就业状态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3.运用自编的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构建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问卷及封闭式问卷对专家和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三次调研,利用频次分析,选取频次高的内容结合前期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特点调查结果,构建了“三阶段递进式”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并设定教育训练目标、内容、组织方式、效果评价方式等。4.研究者抽取模式中的一部分,进行实证研究,前期特点调查发现,二年级的医学硕士研究生正处于心理素质从高向低转化的阶段,因此,选取二年级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提升的干预训练,利用模式构建中第二阶段的教育训练内容,对研究生们进行了10次较密集的心理训练,然后利用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研究生压力问卷、压力应对与心理健康问卷对该干预组成员进行干预训练前后测,并结合对照组成员的前后测结果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发现,干预组训练前后在5个测量工具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表明训练对于提升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及缓解其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程度等有效,也表明构建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模式有效。采用对研究生本人及其同学同事进行访谈的方式进行定性研究,以进一步测查干预的结果,结果显示,训练在对于研究生改变认知、完善个性、增强适应性方面有效。5.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测查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素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生压力及压力应对、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理清它们之间的作用路径,结果显示心理素质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心理素质也可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影响其压力、压力应对及心理健康水平。6.基于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前期的一系列工作,提出医学院校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管理对策:院校领导与导师重视、有必要的心理专业人员、有必要的经费、有必要的教育训练场所、有必要的制度以及分阶段分对象对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44
,
本文编号:2402893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44
,
本文编号:2402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40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