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教育:小学教学中“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及其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少教多学”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实现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到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少教多学”重新定义了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更多关注自主学习、差异化教学和终生技能的培养。“少教多学”教改理念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少教多学;教育改革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委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也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可以看书,“少教多学”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改变教学现状的需要,教育改革的核心归根到底是学习方式的改革,“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一、“少教多学”的内涵——从量到质的转变
“少教多学”从字面意思理解,即教师要少教,学生要多学。少教,不是数量上的减少,而是要主动的、科学的、高效率的教;多学,也不是数量上的增加,而是积极的、有深度的、自主的学。“少教多学”即把教学重点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向重视教学质量上来,把以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上来,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与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换句话说,“少教多学”强调的是教学方式和学习过程的创新,使教育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这也正是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
(一)为什么教。在教育中要牢记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学进度;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单纯为了考试;更好的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有效传递;更多的为了学生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了考试做准备。
(二)教什么。在教育中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而不是面面俱到的灌输知识;重视学生思维、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不仅局限于认知的发展;注重学习的主动摄取、积极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而不是遵循既定的答案。
(三)怎么教。在教育中要教在自主后,赋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个性化理解的权利;教在疏忽处,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教在问题中,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在整合中,抓大放小,突出整体,培养学生的反思和创造能力。
二、“少教多学”的理念阐释
(一)为了一切学生。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而传统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把课堂教学归结为一般的认知活动,而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少教多学”教育思想指出,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识记知识,而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给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自由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把课堂真正教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要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给学生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和学习权,珍视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资源。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各种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被整合利用。学生作为个体,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已渐失优势,现在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生成教育资源,“少教多学”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升教育质量。
(四)无为而为。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师教好”为出发点,把自己的认知过程视作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知识的灌输而轻视能力素质的培养。罗杰斯曾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这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任何东西,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无为而治,不是不治,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做无用功。少给学生一些”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实现自我成长,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五)整体感知。一节课是不是一堂优秀的课,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具体知识点,而是学生对这堂课的整体感知,在课堂上散发出来的生命状态十分鲜活自信。整体感知,就是在课堂上要抓大放小,突出整体,在一个问题上深入,让学生有所感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让学生懂得变化,学会方法。
三、“少教多学”的教学环节
(一)课前先学。课前布置的题目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题目要求做到三点:一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南,不可随意增加题目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二是开放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人都可提出自己观点和看法;三是控制题目数量,不可太多而超出学生承受能力。
(二)小组学习。把班级同学按成绩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位组长和副组长,经过课前先学,每位同学都对本堂课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不一定全部是正确的,而这正好也将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小组交流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兵教兵”,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
(三)质疑点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随时应战”,因为学生的预习作业答案往往是“出人意料”,因此教师可提前一天收齐学生作业,以此作为备课的依据。而课堂上学生在讲解时,难免出现卡壳情况,这时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积极领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四)当堂训练。重视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针对性的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当堂独立训练,以巩固本堂课所学,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在巡视中给予关注,点拨和鼓励,对于其他学生,要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时的情况,及时提醒纠正,同时现场批改,及时获得学情,便于指导。
(五)总结提升。一节好课是需要总结的,总结的好,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记忆、理解,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但“少教多学”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总结提升的工作也最好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在关键处予以点拨。
四、“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启示
(一)重视课前先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少教多学”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课堂教学由预设情境转向生成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理解程度及授课的需要进行相关方面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并感受教学的内容,增强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二)强化小组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小组合作是现阶段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实践的教学方式,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较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为小组成员创设一种融洽的氛围与情境,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树立信心,这本身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学习者个体心理满足的过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尊重差异,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是教育个性化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教育改变原来注重共性,,忽视个性的做法,在注重发展学生共性的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教育不是为了消灭差异,也不可能消灭差异。”应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独立有效思维的时间,发展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632.
[2]刘冬岩、魏为.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0.5.
(作者单位:山东蒙阴县岱崮镇中心小学)
姜树华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及其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43339.html